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2.
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离传统的小说样式愈来愈远,表现出一种“非小说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语言方面,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非叙述、非描写的特征,语言由工具变成了本体;在文体方面,先锋小说打破了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之间的明显界限,将不同的文体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复合文体的趋向;在结构方面,先锋小说采用混合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时间结构而趋向三维空间结构。先锋小说的“非小说化”既是先锋小说的创作现状,也是先锋小说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先锋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激进的"语言实验";孙甘露则是"先锋小说"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异数",是一种文体的实验,其放肆的笔法使他成为上世纪80年代"语言实验"的最极端代表。孙甘露小说语言经过变异或对传统的偏离,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都与传统小说语言形成很大的区别。语言形式的超常表现为:通过语词序列的逆向建构,标点的超常规使用,语形陌生的仿词以造成语形在视觉上的陌生化;过度拉长修饰语和排比句形成语言的超常繁丰;运用"前景化"中的"平行"策略,结合对偶、押韵等传统诗歌修辞手段使小说语言诗歌化。其语言意义的超常表现为:通过词义的非逻辑组合以激活词语的隐含陪义,通过词义的跨义域组合甚至矛盾组合来创造荒诞语义。这些语形、语义的超常变异都是为了传递一种关于潜意识中的非理性、非逻辑的难以言说的内心体验,让读者在惊艳、脱俗的言辞中感受飘浮在文学语言外围的、附加在语义信息之上的外层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4.
剪辑艺术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让影片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样、如何挖掘更多的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创作的意图,都成为剪辑这个领域不断探索的内容。本文将把论述的范畴限定在影视艺术中最具先锋实验性的一种形式——"短片艺术"和剪辑类型中的"表现剪辑"内,试分析艺术短片是如何通过表现剪辑的手段来增强短片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创作者的创作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先锋小说的变革是通过叙事模式的变革、语言的实验性探索、对生存状态的探索三个方面的变革实现的。从与传统叙事艺术比较中我们找到先锋小说的新艺术风格;从语言实验中我们发现先锋小说对陌生化艺术的运用;从与"十七年"以来小说的重大主题和它们的人道主义理想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先锋小说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拨。这种变革的意义只能由历史去检验和评判。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态,或展示“夸张嘲讽故意粗俗但又忍不住炫耀高雅的情绪型叙述语调”和“无中心人物无秩序主次情节无故事‘无结构’的结构”,强化感觉与语言风格,注重叙述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完全彻底的形式变革,与既定的叙述模式、文化范型、语言秩序构成尖锐的冲突,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这种冒险的形式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业已规则化的文坛竞技场上,无疑是一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探索。本文无意对“先锋小说”的叙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只试图选取1985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叙述时间和叙述感觉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叙述顺序的变革,以期对“先锋小说”自由开放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池莉在1987年发表的小说《烦恼人生》一向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典型作品,加上后来发表的《不谈爱情》和《太阳出世》,池莉成名期的作品以客观的叙事角度、平实的语言,以及贴近大众的题材内容,给当时先锋小说日渐式微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她的小说以市井之中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表现底层人民在困苦、琐碎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坚忍和顽强。池莉的小说没有精心布置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华丽的语言作为陪衬,人物就在生活原本的坎坷中艰难成长。本文通过考察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试图把握一种观察与描述小人物生活、心态的角度和方式,揭示池莉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在刘恪的先锋小说里,始终张扬着“永不妥协的先锋精神姿态”,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复调叙事是刘恪先锋小说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技巧,他认为现代小说应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套语言系统,两套语言系统可以并行、交叉、融合。刘恪的先锋小说运用复调叙事展现了灵魂内在的复杂性和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桑塔格的批评话语里,“风格化”与强调总体的内在表现力的“风格”不同,前者更外在且偏向于单纯的修辞表现力度和装饰强度。桑塔格垂青“风格化”艺术如“坎普”,“坎普”的反严肃以及任性表明桑塔格的先锋立场和极端形式主张。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发现,日本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我国学前儿童教育可借鉴之处,如各个领域的目标互相渗透、注重幼儿的体验等。日本幼儿园中的实践活动对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如,营造宽松而有序的环境;重视对幼儿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充分利用节日文化资源等。  相似文献   

12.
先锋小说的审智叙述挑战小说与理论的边界,虚构的理论化拓展后现代书写的风格实验,理论的虚构化延异语言历险的求索。以福柯的性话语和疯癫与文明的知识谱系,德里达对我思与疯狂史的解构,再解读格非《蚌壳》《傻瓜的诗篇》,凸现当代先锋小说话语边际突围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小说。他们颠覆性的文体实验一度抵达人们艺术感觉和想象力的边缘,制造出短暂的繁荣图景。他们的极端性试验,一方面促成了当代小说写作模式难以逆转的转型,同时也因此设置了解读障碍而招致了读者的无情抛弃,最终使先锋小说创作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后现代文学景致和注定衰落的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6.
崔秀哲的小说受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用象征、隐喻、幻想、臆想等手法表现现代人内心的焦灼和忧虑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也记录他对当下人的生存困境、存在形式的种种形而上的思考,具有创新、先锋、实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8.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写作语言上都存在方言进入写作的现象。从每一部小说的语言形式并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它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突破现代汉语写作的束缚而达到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从而构建自己想象的民间社会。在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民间语言写作是完成这种想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