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但这条总路线,与建国前后我党提出的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相比,有较大的差别。本文拟就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修正作简单的分析。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政治、经济都非常落后的国家里,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转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进行过长时间的探索,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别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现代化的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从马克思对现代化的解读来看,其物质生产、价值旨向、领导主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全面性为特征、和平发展为原则的持续深化的过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来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迈进。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政党政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治文明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文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松林  李辉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5):146-147,150
建设现代国家,是辛亥革命开创的中国政治建设的任务,实现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取向。历经孙中山渐进民主和毛泽东激进民主的艰辛探索过程,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的经验,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有序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国家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现阶段全党正在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可以借助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政治社会化,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蓉 《科教文汇》2009,(18):57-57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现阶段全党正在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可以借助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政治社会化,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俊峰 《科教文汇》2008,(32):11-1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教育的先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纪元,也是新中国发展教育的宝贵财富。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经验作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内涵发展和丰富的具体体现。"五位一体"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谋幸福的"总体布局"。在总体布局的变化中,人民群众看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从"两手抓"、"三  相似文献   

9.
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宣言,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将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贯穿于不同时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从实践逻辑来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令中国人民振奋的十九大在京召开,标志着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十九大中对于时代的创造性的认识,对我国国情中主要矛盾的甄别,对中国共产党的新的要求都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这将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演变,探究思想家们的理论贡献,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研究以及它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黎路 《科教文汇》2011,(10):23-24
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党员,必须从端正入党动机入手,加强对他们的党性培养。因为,如果让持有错误入党动机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丧失殆尽。只有让入党动机正确的学生入党,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有忠实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有可靠的体现者。端正入党动机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13.
李慧源 《科教文汇》2021,(11):178-179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场文化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广场文化有利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体现城市文化的个性,且具有参与度高、受众范围广、活动种类全等诸多特点。因此,它还可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增强城市凝聚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刘妍 《科教文汇》2011,(23):15-16
毛泽东的理论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这个宝库中耀眼的珍珠。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最好的思想武器,但它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毛泽东一贯倡导并亲身致力于对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大量的理论著述。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文章简要介绍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和经验,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分析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选择。未来30年,中国将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采用综合现代化的"运河战略",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向生活质量进军,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共青团是党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党的思想工作的展开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因此本文将对关于我国高校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曹晓燕 《科教文汇》2013,(14):180-181
《政治生活》(必修)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贯串全书的一根主线。①因此,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精神是《政治生活》(必修)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述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及这一政治制度对公民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赵婧怡 《科教文汇》2020,(1):23-24,3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共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1924至1927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党根据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革命要求,采用多种途径对工人阶级进行了多维度、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新时代,党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革命时期积累的一系列宝贵经验,对当代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问题颇受学界关注。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关于农民政治认同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研究农民问题的重要论域。梳理和总结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特点,进一步拓展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该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国家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挑战,分析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教学考评、教学模式上的转化,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