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青年》月刊社胡适陈独秀的结合与分裂曾宪明《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影响巨大的综合性月刊,它的周围,簇拥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或以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面貌加入了《新青年》的行列,或代表着右翼资产阶级的利益出现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专题论文大量发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青年》与妇女解放、《新青年》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新青年》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新青年》同人的分化及《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方面。这些文章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遗憾。  相似文献   

4.
作为提倡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力量,《新青年》同人具有毫不妥协的革命姿态。这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潜在的关联。本文联系清末民初新知识人走向城市的背景,认为《新青年》同人中一些人的“父亲”缺位是他们脱离旧制度、成为革命动力的重要条件;其次,“父亲”缺位影响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人生态度;在理智上,促使他们拒绝父亲的传统角色,认为应该合理地做“父亲”。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新青年》上演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青年》为材料,再现《新青年》"戏剧改良"现场,从几则广告入手,分析这场运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再从几封信为切入点探索《新青年》派戏剧改良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许能够在近距离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对《新青年》派"戏剧改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平原、王晓明的《新青年》研究体现了他们做学问的不同路数:一个以史证见长,一个以发明著称。通过辨析他们对《新青年》的不同读法,不仅让我们领略两位学人不同的治学理路、风貌、情采与智慧,更由此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范式问题,以期实现思想与学术的互动,保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角色转换与“五四”同人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知识分子主要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 ,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使他们广泛地团结起来 ,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新增的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想的宣传淡化了反传统角色 ,五四精英群体开始分化。普遍的马列主义宣传及《新青年》成为共产党的喉舌 ,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纪念创刊百周年的重要内容便是考察那些为其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们的作为。傅斯年是《新青年》唤醒的撰稿人,其文章为《新青年》助力添彩,是不可多得的亮点;作为《新潮》主编,他呼应和声援《新青年》倡导的文化和文学革命,维护《新青年》的地位和声誉,对扩大正面影响,促进健康发展,发挥过很大的推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的创立和刊行不仅为我中国近代史进程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新青年》在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使得其成为了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媒介。通过分析《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能够帮助哦我们更好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成为一代名刊,与陈独秀等人的经营、策划密不可分。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办刊主旨的标新立异与作者群体的新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丰富的稿源保证了《新青年》内容的充实;营销广告的刺激和广大销售网络的构建极大地增加了《新青年》的销售量;国家对社会的弱势控制为《新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摇滚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流"态势。以"北京新声"运动推出的数支乐队为代表的一批摇滚音乐人展现出此一时期中国摇滚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他们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一种与成人世界的疏离关系,用音乐建构出一个摆脱了过去也抽离了未来的"青春的乌托邦",从而得以逃离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肌体,表达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抵抗和拒绝。对这一社会——音乐现象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摇滚的整体走向获得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同仁对“Democracy”这一次词语的翻译运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通过关键词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前期刊与后期《新青年》杂志对“Democracy”观念的叙述方式-9建构形式。在建构过程中《新青年》同仁对于“德先生”观念的不同阐释也可看出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もぅ”和“まだ”是一组与“体”相关的副词,一般教材都是在日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导入这组副词的。这组副词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由于很多教材对其解释得不够充分、准确,而成了日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难点之一。通过分析由谷学谦和李永夏编写的《新编初级日语》(吉林教育出版社)对“もぅ”和“まだ”解释说明的正误,诠释了“もぅ”和“まだ”的用法,并指出了教材编者应如何正确导入这组副词。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揭开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序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先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办刊经验对今人办刊有不少启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18年《新青年》以陈大齐为主的批"灵学"破"鬼相",即"科学与迷信"的讨论,由社会现实问题所触发,有明确的针对性,是一场不弱于"批孔"的硬仗,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论辩中的"灵学"问题,难说可以"盖棺论定"。陈大齐跻身《新青年》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使现代心理学之真正进入中国,并有多方面运用,其思想与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一纸风行,成为引领国人思想的言论重镇。陈独秀的周围聚结了众多近代知识分子,而皖籍人士最为显眼。在《新青年》早期撰作阵营中,皖籍作者星光闪耀,阵容庞大,令人侧目。地缘关系、师友情缘、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的相互吸引是这一群体聚合的主要缘由。地域情结固然是首要因素,但共同的思想支点才是群体合作和联动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邓涛 《培训与研究》2009,26(11):34-36
陈独秀的报刊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撰,让陈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文章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力度的措施并使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