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恢复性司法的制度和理念具有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刑事政策目的,也是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由“国家本位观”转向“国家——社会双本位观’’以及刑事政策的指导理念由“报应性正义”转向“恢复性正义”的结果。恢复性司法的制度在我国还没有进入立法阶段,对于它的内容的探讨仍然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如果要在我国实施恢复性司法制度,虽然有一些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的障碍。因此,在具体实施恢复性司法制度的时候,应当进行一些刑事政策_上的引导和刑事诉讼程序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司法的制度和理念具有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刑事政策目的,也是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由“国家本位观”转向“国家——社会双本位观’’以及刑事政策的指导理念由“报应性正义”转向“恢复性正义”的结果。恢复性司法的制度在我国还没有进入立法阶段,对于它的内容的探讨仍然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如果要在我国实施恢复性司法制度,虽然有一些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的障碍。因此,在具体实施恢复性司法制度的时候,应当进行一些刑事政策_上的引导和刑事诉讼程序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新的刑事司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优势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形成较大差异。恢复性司法致力于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但并非取代传统刑事司法程序,而是将其合理因素融入现行刑事司法程序中。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刑事司法的和谐运转是建立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刑法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重视个性。主要内容包括宽严相济、刑罚改革、恢复性司法,实施主体包括国家及其司法机关、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型的处理犯罪的司法模式,其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北美的实践。由于恢复性司法以尊重被害人利益为核心,强调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能有效地抗制犯罪和保持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西方颇受欢迎。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犯罪率,作为抗制犯罪手段的传统刑事司法已有心无力,引进西方的恢复性司法因此显得尤为紧迫。本文在对恢复性司法理论进行了简要说明后,着力对其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转换视角:马加爵案与恢复性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分析了马加爵案所折射出来的刑事司法思维现状,然后转换视角,阐释恢复性司法模式.认为恢复性司法强调减轻乃至消除被害人因犯罪所导致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使被害人尽快摆脱犯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期提升我国刑事法治的实践水平,为我国刑事法治模式的建构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当下,变动中的刑法不仅表现在刑事司法制度层面的调整与改革,更表现在深层次的观念与理念的更新与创制,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引入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在刑事政策视域内恢复性司法具有其独特品格:实现秩序、正义、自由等价值是恢复性司法的终极目的,实现利益与效率价值是恢复性司法内在不竭动力与外在程序机制。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是恢复性司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将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法律正义与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恢复性司法”理论由于其制度理念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频频被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予以了广泛关注,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现行司法制度和理念合理性,重塑刑事司法模式的一个重要借鉴和参考。本文从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论、恢复性司法模式与传统司法模式的比较和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引入几个问题入手,进一步论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刑事和解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新途径,不仅有利于有效化解矛盾,提高犯罪预防效果,还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法律基础、刑事政策基础和实践基础。在此就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作一考证,以期对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兼顾被害人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兼论刑事和解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恢性司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犯罪处理模式,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刑事和解制度发展已日臻完善。追溯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明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文章主张应植根于中国传统调解的司法制度,充分吸收恢复性司法的合理因素,从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现代恢复性司法注重修复被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刑事和解正是其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实然体现.刑事和解的价值追求契合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但原有的立法空白使得我国刑事和解的司法尝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新刑事诉讼法辟专章规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一系列内容,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法依据.刑事和解制度的确立与不断完善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为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新途径.刑事和解基于恢复性正义,通过和解性程序达到恢复性结果.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面临适用范围、正当程序、内涵的澄清等方面的挑战.目前我国乒在建构中的刑事和解制度,应严格限定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程序,厘清刑事和解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相伴而生,是一种新的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是刑事纠纷解决的国家领域和民问领域的中间地带,公诉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符合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被害人利益的保护和被告人重新回归社会,亦有利于司法资源的节约和诉讼效率的提高,最终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恢复性司法的根本价值是恢复业已遭到破坏的社会关系,使得一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和谐,这一价值取向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一契合性决定了恢复性司法的适用不应当仅仅局限在刑事领域,而应扩大到治安领域,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社会关系恢复到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正当程序、人权保障以及公共利益的要求,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专章规定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将对犯罪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纳入到司法的轨道上。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程序设计的重心在保卫社会而忽视了病人的个体权利;病人医疗后回归社会的目的也没有充分体现。分析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特征,结合该程序运行之法理要求,应加重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的人权保障成分,以实现社会防卫与个体权利之间的平衡;同时,应结合恢复性司法的理念以达到让病人顺利回归社会的程序目的 。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司法实践中部分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社会契约”形成的国家责任。依托这个理论基石,我们要在研究本土资源的前提下构建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刑事政策,它的提出和贯彻,意义并不限于刑事司法领域,而且具有保障人权、维护法制权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宪政价值。它对于我国"宪政国家"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时代含义,贯彻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的犯罪观念,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而我国被害人保护相关法律没有与国际接轨,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能使刑事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权利得到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刑事和解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然而,如果直接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则可能与我国的罪行法定原则有一定冲突。笔者在文中对我国实行刑事和解提出了构想,从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制。待到时机成熟时,再考虑适当的扩大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