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地球的形状、地磁的产生与地磁极变换等产生的原因,科学界至今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尚没有弄清它们的生成机理.在地球内、外有诸多能产生高速不定向运动的带电粒子的过程.本文论证了这些高速不定向运动的带异性电荷的粒子在地球的梯度磁场中,最终都会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环电流球带.依次连接地磁轴截面上的若干条磁力线上的极大、极小值点,可得两条曲线,让其中一条曲线绕磁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双圆锥面和内地核表面,可把内地核的外空间分成两个圆锥体和一个圆环体.处于南北两个圆锥体之内的环电流球带的电流方向相同,且与处于圆环体内的环电流球带的电流方向相反.根据电磁学的右手螺旋定则,很容易判定两极的圆锥体和夹在它们之间的圆环体内的环电流球带所产生的磁极方向相反,这种方向相反的磁力作用,显然在磁轴方向上具有支撑两极的作用,而地磁轴和地轴又仅有一个约11.5°夹角,从而使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能够维持近似球形.本文还顺便解释了地磁产生及地磁极变换的原因.在地球的各种因素引起的环电流球带中,核聚变反应环电流球带起主导作用,其它环电流球带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培养皿中物体的拍摄在拍摄培养皿中各种物体时,要设法消除培养皿本身存在的同心环以及擦伤、磨损等其它物象。可以将培养皿浮在无机油上进行拍摄。具体的作法是:在玻璃板上安置一定量的无机油,再将载有被摄物的培养皿浮在油上。这时,我们会看到同心环以及擦伤、磨损等痕迹消失了。在放置培养皿时不要让培养皿底下的油中出现气泡,否则会影响摄影效果(见图1)。  相似文献   

3.
结合逆变电路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电流跟踪型滞环比较控制方法,实现了对逆变器的两态调制.根据滞环比较器的控制思想,采用两个比较器和触发器完成了滞环比较控制的功能,通过触发器输出的高电平、低电平控制逆变器中功率变换开关的导通与关断.应用电流互感器实时采集交流侧的电流,与给定电流控制信号比较求得偏差信号,再通过滞环比较器控制,进而达到对电流闭环跟踪控制的目的.并借助于P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模型,对不同参数情况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滞环比较器的环宽、电抗器的电感大小,能够直观地得出滞环比较器的环宽、电抗器参数对跟踪速度、跟踪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浮环式推力轴承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轴承的承载能力、摩擦功耗、温升、浮环-转子的转速比等静态特性及结构参数.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行星齿轮受到瞬时附加力作用时,各行星齿轮间分布载荷的变化。分别从流体动力学和浮环轴承的动特性两个方面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浮环轴承行星齿轮传动的均载原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开环的三电平逆变电路稳定性差、动态响应慢、带载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电压、电流双闭环的控制方案。选取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电路作为被控对象,建立其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别对电流环和电压环进行设计。电流环包括基于d、q轴的电感电流前馈解耦及PI参数的设计;电压环包括基于d、q轴的电容电压前馈解耦及控制器参数的设计。在Simulink仿真实验平台上,建立了双闭环控制的三电平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突变负载情况下双闭环控制的逆变输出电压和电流的仿真波形。  相似文献   

7.
在讲到液体表面有表面张力时,常会做浮针(钢针浮在水面上)和浮币(硬币浮在水面上)实验,并予以说明:表面张力与浮针、浮币的重力平衡,使浮针、浮币静止在水面上. 轮船也是浮在水面上,人们却从不认为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会不假思索地说,它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或者更仔细的说,表面张力的贡献是微薄的.  相似文献   

8.
电流滞环跟踪PWM控制技术能较好地得到三相对称正弦波电流,以电流滞环跟踪PWM控制器为内环,转速外环调节器选用PI调节器,建立异步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建立系统主电路及控制电路进行仿真模型,主电路由异步电动机模块、电动机测量单元模块、逆变器模块、直流电源、负载模块等组成,控制电路由转速给定信号、转速调节器、电流给定信号及电流滞环跟踪控制器等组成.仿真得到电流、转速及电磁转矩曲线,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应用TL回路的原理分析跨导线性环电流放大器的基础上,以电压模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导了跨导线性环电流放大器频率特性的表达式,证实了跨导线性原理关于增益表述的正确性,以及该电流放大器具有较高上限截止频率的论述。在推演过程中说明了该放大器为理想电流放大器,其输出电流iod≈ion,从而克服了电压模电路中的密勒效应。输入为电流源激励,即输入端呈现低阻特性。正因为跨导线性环电流放大器具备这些特性,才使得它在高速、宽带集成电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得到电流圆环在空间任意点产生的磁场的基础上,将电流环扩展为环形电流圆盘,求出了载流圆盘在空间任意点所产生磁场的分布情况,并利用Mathematica软件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转矩脉动大、系统效率低、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扩展电压矢量的方法。通过调整逆变器的开关切换状态,获得精确的电压矢量,并选择期望电压矢量对电机进行调节。在Simulink仿真实验平台上验证了扩展电压矢量模型预测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与PI控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扩展电压矢量,降低转矩脉动和电流波纹,提高电流环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由电压环和电流环构成的双环控制系统,电流检测电路采用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谐波检测算法,电压外环采用限幅PI控制,电流内环采用电压空间矢量SVPWM控制.通过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箱对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双环控制技术应用于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船舶电机推进永磁同步电机(PMSM)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基本原理及算法实现,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SVPWM速度环、电流环双闭环模型,然后用DSP在2.5kVA的实验样机上进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常见的Buck电路为主电路,采用带有PWM的单片机作为控制电路,建构一个基于C8051F系列单片机的Buck电路的光伏一蓄电池的能量控制系统,并通过改变占空比,来改变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实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与蓄电池浮充两大功能。测试表明,该方案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6.
“跳环实验”又名“跳圈实验”、“浮圈实验” ,是中学物理“电磁感应”教学中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由于它的能见度大 ,动感强 ,教师在讲授“楞次定律应用”时 ,总喜欢用这个演示实验来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对此实验一般有下面两种说法。说法 1:合上图 1中电键时 ,铁芯线圈中电流i1 增大 ,铝环内空间有图 1所示的增强的磁场 ,铝环内磁通增大。根据楞次定律 ,铝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i2 磁场必阻碍原磁通增大 ,故环内产生一个与原磁场相斥的感应磁场 ,使铝环向上跳起。说法 2 :合上图 1中电键时 ,铁芯线圈中电流i1 …  相似文献   

17.
比重计是测液体密度的仪器,就测量范围可分为轻表和重表.轻表形状上细下粗,重表上粗下细.两种表的刻度都是不均匀的,刻度值是上小下大.它们的下端都有一个重锤,其目的是使比重计浮在液体中静止时呈竖立状态,如图. 1 比重表刻度值上小下大比重计是根据物体浮在液面上条件的原理制成的.从物体沉浮条件可知,浮在液面上的物体符合:F_浮=G.由于比重计重量G不变,所以它受到的浮力F_浮是一定的.又F_浮=p_液 gV_排可知.p_液大时V_排就小,V_排小表示比重计在液体中浮得起,所以表示密度大小的刻度值就大,使比重计上刻度值呈现上小下大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异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建模的新方法。在Matlab中,建立独立的功能模块,如电机本体模块、矢量控制模块、速度控制模块、电流滞环控制模块等,再进行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构建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采用双闭环控制:速度环采用PI控制,电流环采用电流滞环控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为实际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电动汽车用的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PMSM)模糊控制的仿真分析。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用于矢量控制的数学模型,并建立了基于其数学模型的电机控制仿真软件包。在PMSM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电流环采用滞环电流调节器,速度环采用参数自调整模糊PI控制。通过对传统PI控制和模糊PI控制方法的仿真实验,去验证这种模糊PI控制方法响应快、无超调,与传统PI控制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所开发的电动汽车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动汽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刊1984年第4期载李相怡同志《应用楞次定律必须注意的地方》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绕在竖直铁芯上的线圈接通交流电源时,使套在铁芯上的轻质铝环向上弹跳的现象,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李文”对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不能混淆的论述,也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