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三省区在西部开发中处于顶托型过渡区域的地位。作为顶托型过渡区域的黄河中游三省区,在西部开发中履行着协调和通道两种职能,并且具有吸纳、传导、协调和发展四大经济运行机制。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即在本地区发展的同时,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众多弊端 ,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 (大陆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 (大陆 )区域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 ,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报告指出 ,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 ,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 ,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综合各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 ,市场前景最大 ,是中国 2 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引领和规划了黄河流域城市及其文化软实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凸显了济南在全国区域、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济南在新发展阶段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迈进了"黄河时代",彰显了黄河文化资源,凸显了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和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黄河文化底色和黄河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5.
柳林孟门镇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历史悠久,古代曾设县置郡,为一方的中心地区。通过历史资料、实地考证,可以清楚地勾勒出孟门古镇的历史演变,为研究传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文化,开发孟门古镇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柳林孟门镇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历史悠久,古代曾设县置郡,为一方的中心地区。通过历史资料、实地考证,可以清楚地勾勒出孟门古镇的历史演变,为研究传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文化,开发孟门古镇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林孟门镇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历史悠久,古代曾设县置郡,为一方的中心地区.通过历史资料、实地考证,可以清楚地勾勒出孟门古镇的历史演变,为研究传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文化,开发孟门古镇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
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地关系系统,要具备内部的统一性和区剐于外部的特异性。从地理角度看,每一区域都可以分为“核心”和“边缘”两大部分。河洛地区的核心区域包括伊洛盆地、沁河冲积平原和黄河第一级冲积扇等地理单元,黄河中下游交界地带的地理环境是河洛文化核心区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黄河及其支流沟通了河洛地区核心区各地理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其以相同的文化面貌,共同构成河洛文化核心区,保证了区域内部的统一性;黄河第一级冲积扇前缘的湖沼带形成了河洛地区和华北大平原的分界,有利于保持湖沼带以西河洛地区文化的均质性和内聚性,保持河洛地区区别于其他文化区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合阳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渭北黄土台原东部,黄河中游西侧。合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秦语),位于关中东府,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北接陕北黄龙,属于渭北旱原地区,经济的落后使得此地的方言古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文化上的深厚积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合阳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语文课程是落实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学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语文做好黄河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工作,有效引导学生亲近黄河文化、理解黄河文化、认同黄河文化,使学生当好黄河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是其应有之义。黄河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应坚持深刻性、系统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由于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持续的工作,因此要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深挖黄河文化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采取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理路,确保黄河文化有效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代杭州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促进了茶文化的勃兴。而这种茶文化的习俗又深深影响了《水浒》。在《水浒》中,我们可以看到如:茶坊;茶博士;点茶:散茶、梅汤、和合汤、姜茶、泡茶;茶礼:拜茶、茶媒、吃茶等各种茶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台湾客家自明末清初来台至今,饮食有六次较明显的变迁,带来客家饮食文化较明显的离散与融合。台湾客家饮食共同特色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独特的酱渍食品、自制酒茶饮品繁多。台湾客家还吸收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受到移居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地化"的客家族群出现相当多元而异质的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14.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相似文献   

15.
论唐诗的酒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饮酒便成为唐代特殊的文化现象,酒文化格外繁盛。在酒文化的氛围里,诗人们在他们的诗作中着力表现唐代的酒文化,着力表现自己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酒文化促进文学的发展,诗歌又反过来表现酒文化,诗人也在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酒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后来影响中国千百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政策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另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秦汉时期文化教育发达,科学技术进步,人的活动区域扩大,实践能力提高,民主意识萌芽,以"孝"为代表的道德素质成为人的素质的鲜明特点,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宋代戎州酿酒业的兴旺与酒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王朝中央在戎州实行的是榷曲和万户酒制度,戎州酿酒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戎州民族贸易市场的开设和军事地位的重要.使戎州外来人口激增,酒的消费量增大,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宋代戎州酿酒业的兴旺为酒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黄庭坚的创作和实践活动使他成为发展戎州酒化最重要的化名人,对戎州酒化的影响,迁延至今。  相似文献   

18.
自中唐至晚唐,进士文化渐趋成熟并彰显出与前期进士文化裂变转型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文人词亦自中唐经晚唐五代逐步发展兴盛起来,最终在宋代形成“词代诗兴”的局面.文章基于文人词的发生原理和进士文化发展嬗变的互济,将历史文献考证、文人词原典解读、社会分析三种研究视角交织,考察进士群体游宴狎妓风习与娼妓制度和音乐文化之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化研究是范澜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它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心雕龙》研究、40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朝化研究、五六十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北朝化研究等三个阶段构成,范澜就南北朝化的历史地位问题提出了完整而科学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