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敏 《文教资料》2009,(12):118-119
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当前,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策略粗放,方法笼统,因此,有必要从文本性质、对话层次等方面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作必要的梳理与反思,从而初步建立阅读对话的基本规范与原则.  相似文献   

2.
孙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4-107,113
主体间性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与原作者及读者的沟通与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翻译审美和再现美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翻译活动其他主体如作者、读者、文本等进行平等对话中实现自我,译者主体性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主体间性指翻译主体与文本进行多方对话、交流与协商。它不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赞助人的对话与协商,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主体间性有助于建立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文本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又好又多的苛刻要求,课程文本变革势在必行。兴起于美国的"概念重建运动"主张重建课程文本的概念,但单纯强调主体体验和对话的"话语文本"难以作用于实践。深度学习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课程文本必须以知识学习的深度为基础、体现学习的过程性,才能融入主体体验。深度学习引领下的课程文本通过构建目标和实践体系,形成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知识深度互动的对话平台,既满足知识教学的需要,又为学生探究、体验、反思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平等的教学关系。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是种“传授一训练”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是单向灌输;对话式和谐阅读教学体现为交互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话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文本的对话性与生成性,这是一个师生本三元主体多重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师生本三主间性的对话机制涵括以下几种文本对话形式:师生与文本主体间性的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和师生与生生主体间性的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对话文本。在对话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活师生的期待图式结构、掌握一定的对话策略,可望达到师生本三者的视域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对话生成文本,从而扩大原教学文本的内涵,拓展认知主体的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对话语境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读者与作者实现尽可能多的视野融合,以及在历史文本中还原作者的体验等,使语言和理解行为获得了新的意义生长点,多元视野下历史主体的"不在场"与文本"在场"的融合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卓康 《高教研究》2006,22(2):33-35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并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作者、读者、文本的共鸣。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教学必须要强调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寻求与文本对话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已经说过: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还来自阅读交流的不对称性。因此,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便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便比较准确地解释和重建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就是恰当而灵活的对话策略。对话策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像、比较、反思等心理过程为形态,以生成现实的、具体的、个性化的意义为目的。作为一种阅读经验,对话策略也是不可穷尽的。但是,在基础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因此,列举主要对话策略如下:“期…  相似文献   

16.
“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倾听”的丧失缘于对“对话”的误会 研究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进的“对话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前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便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己(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在这里,需要辨明几个概念。其一是“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其二是“言说”。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所以《标准》倡导“个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教师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所有对话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读懂文字,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才能读懂作者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才能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言,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  相似文献   

18.
对话作为适应现代大学课堂传播规律的新型教学形态,对大学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课堂教学的对话策略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以对话为中介,不断将文本知识信息转化、生成为学生的能力,在主体与文本的对话运动中有效实现文本价值的“现代”转换,实现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二是构建主体之间对话的情境,确保主体之间话语权的平等,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20.
如果给语文阅读下定义,答案定然是各不相同,但"对话"则是广大专家和教师较为认可,即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情境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由外在文字向内在思想转变的过程,其中的主体则是素材与读者。换言之,任何人的阅读只是一定的知识背景或生活阅历中负载自己主观投射的"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