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本仅选取“第一个”向泰戈尔学习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作一比较分析,试图论述他们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主要是“泛神论”,而后主要是“爱”的哲学,并试图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内在的原由,以求触及这种种复杂性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对人生的思索,对爱情的追求,描写童真童趣,表达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等。“神”介入各种题材的不少诗中,成为泰戈尔诗歌的重要特点;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及神秘性,是泰戈尔诗歌的另一重要特点。精美的语言和韵律也是泰戈尔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若何 《师道》2011,(2):1-1
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丑陋,没有邪恶,没有无休止的争斗,有的只是善良和天真的心灵。泰戈尔便是这样一个“孩子的天使”。他喜欢走进自然,因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至一草一木,花鸟鱼虫,落叶流萤,大至江湖河海,在泰戈尔的眼中,都不仅仅是美好的自然风景,他总能赋予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梵”与“人”是泰戈尔重要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其文学创作.运用丰富的例证,分析了泰戈尔散文诗中所萦绕着的“梵”与“人”的主题.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无处不在,以多种面貌出现在泰戈尔的散文诗创作中.“人”则是“梵”所构成世界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与“梵”的关系始终是泰戈尔散文诗创作中探讨、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印度诗人泰戈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30年首次在德国会面,他们共会面四次,时间都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当时两人都已是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获1913年度文学奖,爱因斯坦获1921年度物理学奖。后者的一位亲戚在聆听了两位巨匠的谈话后,将泰戈尔形容为“具有思想家头脑的诗人”,把爱因斯坦形容为“具有诗人头脑的思想家”,并说他们的对话“好似两颗行星交谈”。 1930年7月,42岁的爱因斯坦邀请70岁的泰戈尔到其柏林郊外的乡居做客。泰戈尔在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化他对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一生写过五十三部散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集荣获一九一三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孟加拉语是“献歌”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歌。其实泰戈尔始终关注的是芸芸众生,那些优美的诗篇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反映的是他们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印度近代作家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和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是最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东方文学巨匠。他们赢得西方文学界青睐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东西方结合的创作特色“调和了东西方两种伟大的文明”。仔细考察泰戈尔和川端康成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我们发现两者这一共同的创作特色,完全得自于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相近和相异造成了他们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的戏剧很早就译介到中国,但对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戏剧叙事学的研究则为进一步研究泰戈尔戏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成功的剧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泰戈尔戏剧的叙事风格?它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为主体,通过诗体独自的“显在叙述”、歌及对白构成的“意象性叙述”,传达出作者对人生追求的感性体验和哲理认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渗透。他们认为高等学校是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实施“和平演变”的重要阵地,始终把高校作为他们的主攻方向,试图培养反华的“内应力量”,他们宣称:“盯着中国的高等学校做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他们通过变换不同的手法,拉拢、腐蚀在校师生,从而达到渗透、破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的大部分诗歌的基调是在周而复始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对永恒的发现和无限的赞美,其中的一些记录“日常景色”的诗歌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朴素的词汇,不加修饰的白描,宁静的调子,确有中国田园山水诗那平易自然,而又悠远深厚的风格。这也是泰戈尔把它们称作“我的中国诗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他的泛神论思想和早期诗作的表现形态均与泰戈尔的影响有关。“五四”后期,由于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课堂(小学)》2011,(11):126-127
1老师:“为什么泰戈尔的名字后面,写着1861—19417”马虎:“那是泰戈尔的手机号码。”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说过: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我们出生时是一张白纸,随着慢慢长大,我们学会在上面添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空白之处越来越小,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拥挤, 是否正如泰戈尔所说的“音乐来自空白深处”,所以我们内心深处念念不忘挥之不去的总是来自记忆最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高处与低处     
世人皆爱高处。当他们处在山谷,他们喟叹“仰之弥高”,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那个高度。当他们处在山腰,他们告诫自己“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激励自己继续攀登。当他们处在山顶,他们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有不快一扫而光。高处给人以无限诱惑,大家争相领略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殊不知,高处固然美好,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在低处同样能发现精彩。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常人向往高处,往往是看到那些显赫的人们的辉煌,却很少注意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与痛苦。泰戈尔说:“置身峰顶,我感觉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与哲学上,泰戈尔崇敬大梵。泰戈尔的泛神论是一种特殊的三位一体学说。三分之一属于庄子,三分之一属于爱默生,三分之一属于远古时期的印度。泰戈尔从西方吸收了关于人的思想,并形成了一套泛爱的主张。泰戈尔的诗学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泰戈尔以绝佳的方式将为人和为文统一了起来。二、泰戈尔诗学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三、泰戈尔终身都致力于将有限与无限相结合。四、泰戈尔强调美的真实本质。五、泰戈尔根据现代西方文论,重新界定了情味。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