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永强 《新闻窗》2012,(2):108-109
新闻作品能不能具有文学性?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新闻会不会影响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把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观察,笔者认为,具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更能生动感人,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张洁  王珊 《今传媒》2010,18(9):64-64,66
综观中外新闻史,新闻作品大多数都运用了文学手法。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手段。本文分析了新闻与文学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表述了本人对文学手段如何在新闻中运用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洁  王珊 《报刊之友》2010,(9):64-64,66
综观中外新闻史,新闻作品大多数都运用了文学手法。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手段。本文分析了新闻与文学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表述了本人对文学手段如何在新闻中运用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成为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窗口。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新闻写作属于应用文的写作,与文学写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追寻新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新闻写作是从文学写作中脱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的一种特殊文学写作方式。因此,文学技巧可以巧妙的应用于新闻写作中,对提高新闻作品的语言色彩有着很好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进行了论述,对创造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事件记忆犹新,还能通过作品领略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就是说,从一篇新闻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可看到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作者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新闻和文学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它的真实性,而文学之所以广为流传,甚至于传世千百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精彩故事、它的人物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使得新闻时过境迁后,人们很难像说故事一样谈起新闻本身。相反,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多年后谈起来,仍让人津津乐道。笔者从多年的新闻学习与实践中发现,这些流世经年的新闻作品在写作上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手段。廉红李  相似文献   

7.
综观中外新闻发展史,大凡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绝大多数都适当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过目难忘。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新闻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之所以可读性差,不受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形式僵化,枯燥乏味,缺少文学形象塑造的美感。新闻报道为达到向深度和形象化方向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来求生存、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很大的变化,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加之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兴媒体的相互竞争,受众对媒介的可选择性增多,这就对新闻媒体的新闻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学者对新闻如何借鉴文学手法创新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许多好的观点和建议,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在准确传播讯息的同时,适当借鉴文学手法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不失为新闻写作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和融合传播的严峻挑战。将新闻记者文学素养融入新闻创作中,使新闻作品增添文学魅力,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应由之路,更是现实语境环境下新闻创作的重要选择,对提升新闻作品的耐读性、可读性以及感染力、号召力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法 拉奇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记者和女作家 ,她以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蜚声世界文坛 ,是国际新闻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曾两次获得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文森特”新闻奖 ,有关海湾战争的报道获得麦西纳最佳新闻报道奖。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被美国的教授们作为讲解采访技巧的典范作品。解读法拉奇的新闻作品 ,可看出丰厚的文学底蕴为其拓展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 ,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剥离事物 ,展现出了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法拉奇的新闻作品深受新新闻主义的影响。新新闻主义是2…  相似文献   

12.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文学的生命线;新闻虽然以真实为生命,但写得动人、感人的新闻作品,在情字上煞费苦心、倾注心血的新闻作品,则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情,一方面是作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方面是所写新闻事件本身所富含的动人、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13.
今年第七期《新闻知识》发表了张中山同志的《努力提高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读后颇受启发。但觉意犹未尽.故作续貂。企盼同仁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把提高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当作攀登的目标。要提高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需先搞清其内涵是什么。我们知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所谓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即指新闻作品的文化含量。新闻作品的文化含量愈大,则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愈高;新闻作品的文化含量愈小,则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愈低。那么,新闻…  相似文献   

14.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15.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的文学化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卫红 《新闻界》2005,(6):135-136
文学史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些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自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等,而在新闻史上能传承下来的新闻作品几乎都是成功运用了文学技法的作品,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新纪元》、刘白羽的《沸腾的北平城》等等。其实,在中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以文学笔法写新闻。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17.
谭伟红 《新闻传播》2010,(4):117-118
细节是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事件发生和发展、记录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元,是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由于不同的文体要求,具有某些差异:文学细节追求艺术的真实,新闻细节强调生活的真实;文学细节描写手法自由多样,新闻细节仅限白描手法;文学细节可独立成篇,新闻细节需依赖于相应的事实概念才能成篇。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的根本准则。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即遵守真实性原则。具体地说,“新闻与文学的合流是指题材上、技巧上的合流,而不是本质上的混同。”应该明确,新闻所表现的真实是生活真实。想象、虚构等文学化艺术加工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如果为了追求作品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19.
论人与新闻     
文学对人,新闻对事,这是文学新闻行业传统的代表性的观点。由此,文学不乏生动、感人、引人入胜的好作品,而新闻往往抽象、晦涩、离生活越来越远,主要表现是数字连篇、讲话连篇、要求连篇、工作成果动态连篇,结果是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物。究其原因是把新闻与人分裂开来,  相似文献   

20.
马劲 《新闻世界》2013,(8):76-77
新闻作品是一种历史性的丈本和载体;文字新闻作品与文学相通,是语言艺术;图片、广播、影视、视频等新闻作品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因此新闻学属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科学,新闻学也当得科学。新闻学属于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范畴,其与传播学的整合、融合呈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