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现存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二品,计5176字。就邯郸大名尚存的《金刚经》碑刻,通过碑刻年代、大小、背景、部分碑文内容等方面介绍,从书法角度阐述石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对元赵孟頫艺术成就和对后世影响进行略述。  相似文献   

2.
《慰喻契丹使韩贞等造窟题记》(以下简称《韩贞碑》)作为研究我国地方民族历史及分析此魏太和年间碑刻书法的重要文物,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因其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损毁使得对其碑文内容和碑体风格的研究有着颇多的争议.本文立足大量文献资料,对碑刻内容、造碑原因、碑体风格及价值等加以分析论证,以期对《韩贞碑》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明嘉靖三十三年,滁州人卢守益远赴广东,请致仕乡居的大学者湛若水撰写《滁阳卢氏祠堂记》,并向湛若水问学,再续师生之缘。卢守益携湛若水所撰碑记辗转苏州,请文徵明书写碑文。文徵明因早年客居滁州,与滁阳卢氏有世交之好,欣然命笔,以行书写成碑文并篆额。卢氏家族成员以贡生步入仕途,家族地位并不显赫,却能将两大名士联署一碑,又转而成为沟通二人的桥梁。2002年《滁阳卢氏祠堂记》碑刻重现滁州,该碑刻既是文徵明晚年书法佳作,也成为明嘉靖礼制革新、名士风采的珍贵见证。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9,(1):51-54
河北柏乡出土的《清河郡侯张公神道碑》,是元代太中大夫、济南路总管张居敬为其父亲张珪所立神道之碑。其碑通体高大,保存基本完整,碑文也大多清晰可辨。该碑的外在形制和碑刻内容,分别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概述】《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立,碑高207.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原石在曲阜孔庙同文门之东,东西向放置,无碑额。现存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碑》内容前后连贯,系同一碑文刻于正反两面,而非两碑刻于一石。面向东为阳面,刊刻鲁相史晨关于祭孔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铭文十二韵(共二十四句),前人称作《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史晨前碑》。隶书17行,每行36  相似文献   

6.
我校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冯俊杰教授撰著的《戏剧与考古》一书已于2002年1月由文化艺术 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冯俊杰教授集多年田野调查之所得完成的一部专著。全书共计32万字 ,分引论、神庙考古报告、神庙舞楼的创建和普及、神庙剧场的改革与完善、碑刻与戏曲、 神庙戏曲碑刻考、神庙祭礼与戏曲民俗等八章,含有珍贵的文物图片100张,完整碑文73通 。书中多数章节已在《文艺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以及韩国《中国戏曲》、台 湾《民俗曲艺》等学刊上发表,本书考述和立论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尽可能地弥补了以 往戏曲学家不太懂文…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五凤刻石》,系西汉鲁孝王修建宫室完毕时所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碑刻,所以又称《鲁孝王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碑文为隶书,3行,共13字。(见图1-1)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南宋绍熙二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工匠在鲁灵光殿基西南30步太子钓鱼池取石时发现此碑,提领修庙的开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区拥有大量的清代满族碑刻,这些碑刻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研究江苏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依据碑刻的形制、内容、文字构成等对江苏地区清代满族碑刻进行分类,以期探讨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碑文涉及的地方治理、宗教、教育、地名等相关历史进行研究,力图呈现江苏地区清代满族碑刻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石刻文献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似乎从诞生之初,它们就被寄予厚望,担负着比其他文献资料更为重要的使命。岁月变迁,唯石能语。物质的人格化,让肃穆沉静的碑刻总带着几分别有洞天的意味。四川成都武侯祠内碑刻众多,是祠中重要的文物遗存,从唐代开始,碑刻就是武侯祠的重要文化载体。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时任四川巡抚的张时彻依照惯例拜谒武侯祠,见祠庙破败不堪,遂下令维修,并亲自撰写碑文《诸葛武侯祠堂碑记》。  相似文献   

12.
正【概述】《孔谦碑》,又名《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碑髙83厘米,宽53厘米。碑顶圆形,无碑额,有穿,有晕发于穿中。(见图1)碑文隶书8行,每行10字,记述了孔子第二十代孙、泰山都尉孔宙第六子孔谦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正>【作品概况】《龙藏寺碑》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隋代碑刻。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碑高315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楷书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无撰书人姓名。河北正定龙兴寺藏。  相似文献   

14.
汉晋之际归隐现象比较常见,同时期碑刻资料中有大量相关记载。碑文显示两汉、三国、晋代均有不少隐者,他们生活清贫,但注重个人品节修养。碑文中的“处士”一词值得关注,它包含未仕的读书人和不愿入仕的隐士两种含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辨别。汉晋之际隐士的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普遍尊崇,所以当时政府重视并征召隐士。碑刻资料所见隐逸诸问题,有利于补充对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邯郸古代碑刻文献种类众多,内容丰富。以邯郸地区的武安市、永年区的古代碑刻文献为研究对象,将碑刻文献置于文学视野下考察其形制、主要内容及文学特征。依据形制邯郸古代碑刻文献分为摩崖、墓志、碑石、经幢等类型。依据内容邯郸古代碑刻文献有庙宇、人物、记事、赋役、示禁、宗族、杂记等类别。这些碑文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前序后铭的体例结构、庄严典雅的语言艺术及虚实相间、多样化的叙述手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一、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碑刻介绍《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作者魏征。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青年时做过道士,曾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为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谥文贞。《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者是  相似文献   

17.
正《三老讳字忌日记》是东汉早期的碑刻,四边已残损三边,底边尚完好,无碑额。因不知三老姓氏,以其首有"三老"二字,吴昌硕定名为《汉三老碑》。有人根据刻石内容,又命名《三老讳字忌日记》,简称《三老碑》。原石未具镌刻年月,碑文中最后一人的忌日是"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为公元52年。《三老碑》碑高90.5厘米,宽45厘米,碑中有条不规则的竖线  相似文献   

18.
敦煌县博物馆藏《大唐都督杨公记德颂》碑(简称《杨公碑》)与莫高窟148窟前室之《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大历碑》),是属于同一时期之碑刻,由于残缺,其撰写人姓名均已湮失。经初步考定,《杨公碑》所颂之杨公为河西兼伊西庭节度使、沙州都督杨休明,他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死于任上。因此,这块碑应立于此时或其后不久。碑文首行残存“……冥安丞…支度判官杨(?)”等字迹,应为碑文作者之题名。冥安即汉敦煌郡冥安县旧地,唐置瓜州于此,属河西节度使。由于这一时期之河西史事很少见于记载,这位“冥安丞”杨某亦不知为何人。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为推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颜真卿传世书碑之作中,《多宝塔碑》所蕴文献价值,在众多碑刻中颇为引人注目。其一,多宝塔碑历经千年,而保存特为完好。除康熙年间碑石断裂损泐十八字之外,无缺文、疑字,这对赏鉴颜书、校考碑文、考辨各代拓本流传都甚为有利。其二,碑文撰者岑勋、多宝塔出资助修者许王罐,检阅史籍后考得生平事迹一二,或可补史志未栽。其三,碑文所记禅师楚金事可与同门僧人飞锡撰《楚金禅师碑》及佛教文献互参校考。其四,多宝塔碑叙记之事多有虚诞,但基于唐玄宗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伽蓝之数较唐初几增一倍的史实,反观此碑言及,亦无疑是对当时“抑而不毁”的佛教之况、政教关系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荆门碑刻》是焦知云先生以今天湖北省荆门市为界限,搜集、整理而成的古今各类碑刻集,其中明清碑刻有644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文章将分人物、社会生活、教育、宗族、宗教五个方面介绍《荆门碑刻》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