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水力发电由于不污染环境和资源可再生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优先开发。水轮发电机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冷却问题。大型水轮发电机采用全空冷时 ,定子绕组产生的热量 ,经绝缘或铁心后传至空气 ,再由冷却器的二次冷却水散出 ,导体会有较高的温升 ,因而引起热应力、热变形 ,严重影响绝缘寿命并使电机运行安全性降低。 2 0世纪 70年代 ,国际上采用水内冷方式来改善电机的性能 ,以突破全空冷的制造容量极限 ,但水内冷存在漏、堵和腐蚀引起事故的本质性弱点。电工研究所在老一代科学家带领下 ,针对空冷缺点和水冷弱点 ,独辟蹊径 ,对蒸发冷却技…  相似文献   

2.
热等静压是一种对制品同时进行高温高压作用的现代成型技术。本文介绍了热等静压设备的结构和性能,重点阐述了热等静压技术在粉末冶金和扩散连接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焓方法对Nd:YAG脉冲激光导致的不锈钢材料表面熔凝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和快速凝固理论,对材料微结构演化的几个重要参数,包括凝固速率、冷却速度和界面温度梯度做了估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某钢厂实际运行转炉为实体模型,开展转炉热力学行为的分析,具体包括转炉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弹塑性热应力行为的研究,以及膨胀间隙对转炉热应力影响的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对现场实际生产及炉壳冷却技术的开发,炉壳使用寿命的延长,炉衬砖使用时间的增加等起到相当的作用,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常温和低温情况下力学性能、界面形态及PT检测实验研究了铝/不锈钢(5083/1060/TA1/N6/304L)复合板。结果表明,常温和低温情况下板接头铝/不锈钢最薄弱界面1060/TA1的结合质量良好,界面的剪切强度达到120MPa以上,能满足国际铝钢复合板要求和用户要求;对试样进行耐压实验,无出现变形和泄漏现象;铝/钛、钛/镍、镍/不锈钢界面受到强烈热的作用而发生激活并参与了金属射流和原子间扩散,界面具有典型正弦波形状特征,综上所述,所研制的铝不锈钢板接头完全能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型二冲程发动机,因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效率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农用机械设备中,尤其是割草机、链锯等产品。本文以链锯用小型二冲程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涡流测功机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其正常工作时的动力性能参数。基于三维稳态热分析模型,采用简化的边界条件,对链锯用小型二冲程发动机缸体进行稳态热分析,运用热-结构顺序耦合分析缸体热应力。揭示其正常工作工况下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深入分析了缸体热应力分布情况及热变形趋势。试验分析数据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可行性及正确性。本文研究内容为农用小型二冲程发动机设计提供试验指导,为小型二冲程发动机创新设计及热分析提供理论经验。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6)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直读光谱仪等对冷轧冲压用节镍奥氏体不锈钢盆进行微观组织形貌以及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体碳含量偏高是导致不锈钢冲压开裂的根本原因,其主要与连铸阶段的冷却强度、拉速,热轧阶段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工艺有关。通过数据分析,确立了节镍不锈钢的最佳生产工艺:连铸拉速为1.0~1.2m/min,结晶器宽面冷却强度为2350L/min、结晶器窄面冷却强度370L/min,二冷Ⅱ区冷却强度为170L/min以内,加热炉加一段温度1100℃~1160℃、加二段温度1260℃~1280℃、均热段温度1265℃~1285℃,总时间≥200min。该措施实施后,节镍不锈钢因裂纹导致的脱皮缺陷降级率由14.8%降低至2.4%,为冷轧冲压用奥氏体不锈钢提供了品质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2005年,宝钢1450连铸生产中发现结晶器长边铜板使用过程中镀层产生微裂纹,铜板平均过钢量下降到500炉。作者分析了铜板镀层裂纹的形态,找出了裂纹发生的规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热分析计算,温度场显示铜板冷却不足,在分析验算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冷却水槽改制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连铸结晶器铜板过钢量至少提高了20%。  相似文献   

9.
<正>铸件在船舶上的应用及其广泛,挂舵臂这种重要的部件。其中以裂纹的危害最为严重。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应力。一是热应力,加热冷却过程中,零件各部分的加热冷却速度不一,因此各部分的膨胀率与收缩率也不一样,二次产生了热应力。二是相变应力(组织应力),加热时,铁素体,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体积要缩小;淬火时,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体积要增大;回火时,马氏体中随着碳的析出体积要缩小,这就产生了相变应力。零件中的内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固耦合技术进行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热应力计算,采用AVL FIRE软件计算排气歧管内流场,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将FIRE软件输出结果映射至有限元网格上,最后利用ABAQUS软件计算排气歧管的温度场和热应力。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吻合,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孔形状对多斜孔气膜冷却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加强气膜孔内的换热量和热侧的气膜覆盖两个角度来提高多斜孔壁的冷却效果,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收缩进气可以提高冷气的速度,强化孔内的对流换热,一般可以使换热量提高0.5倍左右;扩张出气可以使冷气出口的速度降低,气膜覆盖面更广,提高气膜覆盖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微槽群相变式微冷系统的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冷却的微槽群相变微冷系统的冷却工质液位高度、蒸发元件表面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等因素对整个微冷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液位高度变化、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对微冷系统散热影响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该微冷系统的最佳液位参数和最佳尺寸参数。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结合型与桥接型社会资本(SC)影响企业双元创新作用“黑箱”仍缺乏探讨。研究知识密集型企业结合型与桥接型SC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并探究知识整合(KI)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结合型与桥接型SC均对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有促进作用,而未出现倒U型关系,但结合型SC更有利于利用性创新,桥接型SC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更强;(2)辅助性KI在结合型SC与利用性创新的关系中、在桥接型SC与利用性创新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而互补性KI仅在桥接型SC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企业具有高水平结合型与桥接型SC时提升双元创新能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电子烟的关键部件-雾化室的工作性能研究较少。为了找出消费者所反映的问题关键,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模拟了电子烟雾化室的温度、相比例等参数与时间的关系:当时间t=30s时,雾化气体出口面面积加权温度达到了333.74K。减小电阻丝单位面积功率或者硅胶热传导系数,均可使得气体通道区域液相体积比减少。电阻丝功率为5.6×106W.m-2时,雾化气体出口面面积加权温度为329.54K,当硅胶热传导系数由0.35J.K-1.m-1减小到0.20J.K-1.m-1时,雾化气体出口面面积加权温度为333.70K。  相似文献   

15.
To analyze the jamming and unjamming transition of oil-in-water emulsions under continuous temperature change, we simulated an emulsion system whose critical volume fraction was 0.3, which was validat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oscillatory shear stress. In addition, we calculated the elastic modulus using the phase lag between strain and stress. Through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emulsion experienced unjamming and jamming. A phenomenon—which is when the elastic modulus does not reach the expected value at the isothermal system—occurred when the emulsion system was cooled. We determined that this phenomenon was caused by the frequency being faster than the relaxation of the deformed droplets. We justif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and relaxation by simulating the frequency dependenc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lastic modulus when cooled and the expected value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地区春季降水与气温异常型的联合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振华  余锦华 《资源科学》2013,35(9):1898-1907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140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月降水和地面气温资料,在去除气温的线性趋势的基础上采用联合EOF分析等方法,对春季(3-5月)的降水异常型和气温异常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第一典型场(方差贡献率为28.13%)中,降水异常型态为南方型,存在3个暖异常区域:华北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陕西汉中地区以及西南地区;3个冷异常中心:一个位于长江以南地区,一个位于东北地区,一个位于西北地区的内蒙古西部。时间系数存在准3年、4~5年和8年尺度振荡周期;②在第二典型场(方差贡献率为16.57%)中,降水异常型态为中间型,气温异常偏高区基本位于南岭以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气温异常偏低区处在南岭以北地区。时间系数存在3年和18年为明显的时间振荡周期;③在第三典型场(方差贡献率为7.94%)中,降水异常型态近似表现为北方型,气温异常场,从南向北表现为“+-+”交替分布型。时间系数存在24~26年、4年为明显的时间振荡周期。通过3个模态的分析发现降水异常偏多与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异常偏少与气温异常偏高的一致性特征在长江以南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当降水偏多时,云量增多,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再加上异常偏多的降水改变了地表的湿度(增大),进一步使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了地面气温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正栋  蒙金华 《资源科学》2013,35(6):1261-1267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形成的特殊城市气候特征之一,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及人群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应用Landsat-5 TM图像的TM6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20m),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行星亮度温度,结合GIS和CAD技术分析了广州市的“热岛效应”空间格局和特征,规划了城市降温通道.得出以下结论:①广州市城市热岛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明显.在中心城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岛,中心片区城中村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绿地和水面“冷源”效应明显;②规划了广州市市区范围内的降温通道,形成了以珠江沿线为主轴、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状降温通道格局;③充分利用丰富的绿地、水域以及降温通道的作用降低热岛强度.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冬季负积温资源的变化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小利  辛吉武 《资源科学》2007,29(4):114-120
利用甘肃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6年至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的冬季负积温,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并建立了空间分布模型。利用EOF、REOF、小波分析方法等,分析了甘肃省负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季负积温在空间尺度上可分为五个气候区;近40年来,负积温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年是负积温变化的转折点;1990年代负积温平均值是各个年代中最小的,不同气候区在不同阶段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变化周期有所不同;为进一步了解负积温的未来变化趋势,采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冬季负积温的预测模型,根据各气候区的预报模型可得到负积温预测值,用负积温拟合1966年~2000年的冷暖冬状况,拟合率为68%~95%,准确率为63%~94%,试预测2001年~2005年的冷暖冬状况,准确率在60%~100%之间。对各代表站2006年~2010年的冬季负积温趋势进行延伸预报,结果表明,2006年~2010年的5年期间,各气候区冬季负积温总体上低于历史平均值25%~35%,年际间的冬季冷暖变化不太明显,多数年份仍为暖冬。  相似文献   

19.
柯丽娜  曹君  武红庆  王权明  王辉 《资源科学》2018,40(8):1645-1657
填海造陆在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填海造陆的监测和研究成为现实需要。本文以1991年、1995年、2000 年的Landsat TM 影像数据,2005年SPOT卫星影像和2010年环境卫星HJ-1 CCD及2014年SPOT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CA)的岸线提取方法,并对锦州湾附近海域的围填海分布、强度指数、质心坐标及其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3年间锦州湾附近海域海岸线共增加了20.07km,在1991—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间段增加较快;②锦州湾中部北港镇、牛营子及西海口等地区海岸线位移量相对较大,围填海强度较高;③锦州湾新增围填海面积50.67 km2,城市建设、港口用海及围海养殖用海为围填海的主要类型,盐业用海面积相对减小,未利用类型面积增加;④锦州湾围填海重心总体往东北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the hot backward extrusion of Ti–6Al–4V alloy is consider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reduction and initial billet temperature on the force required for extrusion, on the maximum strain produced and on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cracks are discus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t high reduction is considerable and that can be reached 150 °C in the billet and punch interface. Moreover, the maximum strain is predicted at the interface of billet and punch.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may induce surface cra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