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平原、王晓明的《新青年》研究体现了他们做学问的不同路数:一个以史证见长,一个以发明著称。通过辨析他们对《新青年》的不同读法,不仅让我们领略两位学人不同的治学理路、风貌、情采与智慧,更由此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范式问题,以期实现思想与学术的互动,保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辞海》)。学术素养,就是做学问的能力和修养。在笔看来,语教育三大教育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学的能力,训练写作章的技能”可以用“培养基本学术素养”来概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术素养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漠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曹旭 《教师博览》2014,(6):38-39
<正>王运熙老师很低调,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蔼然"长者,谦谦君子,即之也温。其实,作为他的学生,我们都有点怕他,因为他在"蔼然"、"平和"的外表下面,内心有一股学术的精光。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听他批评某个名家,让我很吃惊;他会参与报刊上的学术争鸣,也要求我们参与。他上课的时候说,学术争鸣是他论文题目的来源之一。他的思想像剃刀一样锋利,虽然批评的话轻声轻气,语气温和,但只要经他批评轻轻一碰,问题就会出血。王老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做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如有不老实的地方,就怕王老师的镜子照。  相似文献   

4.
学术殿堂是块圣洁的领地,做学问、搞研究是令人神往的工作。然而,曾几何时,诚信危机弥漫学术领域,剽窃幽灵徘徊大学校园,失信现象屡见于报端。如北京大学著名青年学者王铭铭剽窃事件:他所著《想象的异邦》一书共32万余字,其中有10万多字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自他与别人在1987年翻译的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所著的《当代人类学》;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院士所带的几个博士生所写的博士论文,都被人揭发有抄袭之嫌——这是名人的剽窃。另外,  相似文献   

5.
韩国学术伦理建设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学问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近年来韩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类违反学术伦理的研究行为,韩国政府和学术界由此开始致力于学术伦理的建设,通过规范学术伦理准则、重建学术伦理促进机制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了解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学术伦理的建设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正>何兹全先生在长达近80年的学术生涯中,共发表学术文章九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何兹全文集》(六卷本)、《中国文化六讲》、《爱国一书生》、《秦汉史略》、《魏晋南北朝史略》、  相似文献   

7.
任何从事音乐文化事业的学者如果坚持自己搞学术以回报社会的“责任心”,孜孜以然地在拓展文化视野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道德视里;并且始终有一种为国家和民族做而做学问的愿望和动机,是一个学者和文艺工作者最高的学术和艺术境界;我始终认为,一定要尊重音乐学者们按照自己的理想追求做学问的方式和价值观;但音乐学家做学问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应该以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和秉持去做学问,搞学术,以致以何种世界观来安生立命,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衡量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希杰先生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修辞学界的一个神话.据聂焱教授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底,他在海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近600篇,独自出版著作近20部,与人合作出版3部,主编、合作或参编的著作近10部.综合分析王希杰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笔者认为我们这些后学者可以学走王希杰先生做学问之路.王希杰先生学问之路主要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4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于西方现代学术的科学观念和理性方法,中国现代学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和风貌。由于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过于深重,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学术语境的倒错和中国学术话语的丧失。这个负面的影响在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说在学术与政治过于密切的时代中,主要牺牲的是“学术本身的独立性”,那么在学术环境相对自由或半自律的状态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立的中国学术语境和话语,那么它在理论实践中必然要牺牲掉“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性”。一种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是如何可能的,就是对现代中国学术理念及其精神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澄明美学》中提出的“非主流美学”观念及其研究方法,就是在中国美学领域中从事“当代学术独立”和“中国美学学术独立”的一种双重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以2005~2012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估.结果表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虽然整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就整体而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总结,与他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勇于接受西方新思想与新学理,以及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反思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CNKI数据库)近日出版发行。《年报》发布的各类期刊影响因子,是度量期刊学术创新影响力和整体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早就听说张兵先生在古代小说研究尤其是话本小说的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硕果累累,至今已出版多部学术论著,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可因为专业不尽相同的缘故,我对他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不是十分了解。直到读过他的《宋辽金元小说史》等几部论著后,才有所领悟。现在又读了这部70余万字、800余页的小说论集,可说是“上了一层楼”,对张兵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追求有了真正理解。张兵先生在从事话本小说研究时,就确立了两大目标:编一套《话本小说总集》和写一部《话本小说史》。在20世纪80年代,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是他在追溯了话本小说研究的历史后提出…  相似文献   

15.
王钢 《考试周刊》2011,(7):29-29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其思想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论语》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他佛学造诣也很高,据云是朱德老师能海上师的继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泰少数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素材人物】陈寅恪自幼外出辗转游学13年,不汲汲以求博士文凭,立志形成自己的学术视野,终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但是在“七七事变”后,藏书所剩无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寅恪仍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史上有个奇异的景观,那就是学术文化世家现象。古代的不说,近现代也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基伯、钱钟书父子,梁启超、梁思成父子等。至于学术成就稍次一等的学术文化世家,更是多得不得了。然而,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这一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中断了。正如马斗权先生在其《悲学术文化世家的消逝》一文所言,陈寅恪先生之女整理的《陈寅恪诗集》和吴宓之女整理的《吴宓日记》皆错讹较多。可见,这是一个当代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作为遗民子弟,刘献廷极力表彰忠烈豪侠,鄙视降清的变节者。刘献廷治学涉猎广泛,对农政、水利、历法、算学、地理、音韵等方面皆有研究;眼界开阔,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他鄙视腐儒章句.批评士人大多知古而不知今。其声韵学,总结了满语、蒙语以及梵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规律。其治学志趣高远,超越时人,惜著述大多不传,学术后继无人,这不仅反映了经世致用学风在清初政治社会生态中的境遇,而且他“会通中西”的治学视野也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国家规范,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高校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