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现行初中《生物》第一册(下)有关鲸的几点叙述,有必要商讨一下:1教材100页第6行:“鲸是当今最大的动物。”对此,不能笼统地说是当今最大的动物,应改为“蓝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因为最小的鲸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是蓝鲸,体长可达30多米。2教材100页第8行:“鲸终生生活在海洋中。”应改为“鲸终生在水中生活,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为好。如我国的白暨豚就生活在长江中。3教材101页第8行:“它们虽然生有庞大的身躯和一张巨口,吃的却只是水母、乌贼、虾和一些不大的鱼。”齿鲸亚目的鲸,口内有齿,无鲸…  相似文献   

2.
爱护动植物     
《小火炬》2004,(12)
近100年来,我国有高鼻羚羊、麇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十多种动物绝迹,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二十多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3.
北部白犀牛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有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白鳍豚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白暨豚科。它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  相似文献   

4.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追踪中国珍稀动物丛书本套丛书包括《追踪东北虎》、《追踪白暨豚》、《追踪大熊猫》、《追踪丹顶鹤》、《追踪金丝猴》、《追踪藏羚羊》。在这里,全新的追踪会带给你全新的感受。想成为真正的动物专家吗?快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6.
说“有X于”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一、结构构成“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了、过”。“有”跟“无”相对,也有“无X于”的形式,如“无益于”“无济于”“无损于”“无愧于”“无异于”等。“X”经常由单音节的名词…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 ,内容博大精深 ,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 ,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 ,反过来说 ,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 ,“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 ,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 ,“无”就是“无” ,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以道分析“科学” :一、没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9.
“三平”精神“贵”在一个“平”字,“平凡”是一种生存常态,“平静”是一种生活常态.“平常”是一种生命常态;“珍”在“平”中有“奇”,有“追求”就有创造,有“热血”就有激隋,有“责任”就有建树。“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导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赤壁之战》有“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句。课本注为“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显然,“有”字未作交代。“有”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按《辞海》“有”通“友”。友,亲善也,是动词。此句可译为“有的亲善那边,有的亲善这边。”文言“有”字是个使用较频繁而又易为人们忽视的字。高中第二册文言课文中,“有”字出现105次。课本只注释了三个而且都是“通又”的重复注释。笔者以为,“有”为动词,作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发生”、“产生”、“得  相似文献   

12.
金煜 《陕西教育》2004,(1):40-40
“要出高分,立意要稳,材料要新”。“作文要有亮点才会吸引人”。我清楚地记得南师大文学院院长,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此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星星”,没有“星星”也该有个“萤火虫”吧!文章要力求材料的新颖独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事实上,高考作文,乃至于我们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作文更多的是“千人一面”,“千  相似文献   

13.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班主任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引导学生得用“心”,会用“心”。即对学生有“爱心”,能“操心”,有“耐心”和“真诚之心”,对班干部有“放手之心”,与科任教师有“协作之心”,对家长有“热情之心”,对自己培养“进取心”。有了这些“心”,班级就好管理了。  相似文献   

14.
一、绪论
  最近,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对韩语语法感兴趣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但是韩语初学者想要学好“”及其相关的语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汉语中表示“所在”和“所有”意思的词有两个,即“在”和“有”,而韩语中却只有“”一个。为了使韩语初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深入理解“”,我认为有必要将韩语中的“”和汉语中的“在”、“有”进行比较并分析得出结论以供韩语初学者进行参考。本文首先分析“”并对“”的多意语构造进行详细的介绍;在这之后分析“在”、“有”的意思及其功能和用法;最后比较“”和“在”、“有”,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具体分析“”和“在”、“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以“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作为教育目标,开发“国学立品”校本课程,做有根的基础教育。设定“1+4+8”的“国学立品”课程理念架构,搭建课程体系,做到有步骤地实施:“蓄德”课程,讲求“仁爱诚信”,培养学生“有仁心”“有善行”之品;“修能”课程,讲求“博观好问”,培养学生“有积淀”“有见识”之品;“怡情”课程,讲求“雅悦健康”,培养学生“有体魄”“有审美”之品;“启智”课程,讲求“慧思睿智”,培养“有智慧”“有创新”之品。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古写本诗经校释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虽也”《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郑玄笺:“每有,虽也。良,善也。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之长叹而已。”笺语“虽有善同门”即经文“每有良朋”的翻译,“虽有”与“每有”对应,则词训应为“每,虽也”,不应为“每有,虽也”。《皇皇者华》“每怀靡及”,毛传:“每,虽。”笺语必用《皇皇者华》传,可证“每有,虽也”训中必衍“有”字。然《尔雅·释训》亦有“每有,虽也”,前代经学家以笺用《尔雅》训,必不致误。故郝懿行认为“每”训为“虽”,“每有”连文也训为“虽”。郝说实误。阮元《校勘记》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里.反义词堪称丰富.它的运用也颇有讲究。如今使用频繁的“硬”和“软”这一对反义词。说起来不失趣味性。比如有“硬件”就有“软件”.有“硬化”又有“软化”.可是我们只说“硬气”却不说“软气”,只有“硬说”却没有“软说”。  相似文献   

18.
英文中有所谓“接头语”(Prefix)和“接尾语”(Suffix)。“接头语”也被称为“接头词”、“字首”和“前缀”,它是一种加于一个字之前以增加或改变其意思的音节(syllable)。这种“接头语”,有其本身固定的含义,但却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有其他的字来配搭,才能生存,才能有生命。例如:“Pre-condition”这个字,是由“接头语”“Pre-”和“condition”配搭而成的,其中“Pre-”这个“接头语”,有“先”,“前”,“预先”或“在……先”的意思,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加上“condition”这个字才能存在;而“condition”则有“条件”的意思,因此,“Pre-condition”配搭在一起时,便指“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他”和非“他”型,由于语用的不同而叠置存在。非“他”形式有六种类型,“民勤型”、“兰州型”、“宕昌型”、“定西型”、“武威型”、“甘谷型”,都是羡称形式,其中“甘谷型”跟吴语区的一些方言形式相同。这些类型的来源,(1)有继承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彼”和“其”的,(2)有远指词“那”变来的,(3)有“人家”合音及其不同音变来的。“(3)”这种形式,有语法化的倾向。有些方言已经完成,其后可加“们”、“家”等复数后缀;有些方言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王莉莉 《课外阅读》2011,(7):151-151
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成为被欣赏、被尊重、被发展的物体。差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面对学生这些“独一无二”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资源”,教师应该尊重“有差异”的个体;分享有差异的体验;开展“有差异”的教学;对话“有差异”的思想;采用“有差异”形式;强调“有差异”的评价,充分运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促进学生能“有差异”的发展,最终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