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是一朵野蔷薇。本文通过分析茅盾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塑造的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辩证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且客观的评价《野蔷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野蔷薇》是茅盾最早的一个短篇集。作于1928年3月到1929年3月,期间恰好是创作《幻灭》、《动摇》的间隙。以往对《野蔷薇》的阅读总是把它置于《蚀》三部曲同一的语境中完成,从茅盾“社会——政治”型现实主义角度出发,读出一系列“时代女  相似文献   

3.
《创造》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1928年4月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野蔷薇》里。提起茅盾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是《子夜》,短篇小说便是《春蚕》和《林家铺子》。至于《创造》,在现代文学史上既不占有篇幅,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尽管茅盾一再把《野蔷薇》的主题往革命的方向指引,但对女性个性解放的追求与命运的表现,对旧社会、旧礼教的批判,却使《野蔷薇》在主题上与五四时期关注女性解放的小说一脉相承。对个性解放思想在改变女性命运方面的能力与成效的质疑,对男权思想和社会旧势力的批判以及对革命的揶揄和讽刺,既显示了《野蔷薇》对"革命文学"潮流的背离,也展现了茅盾这些小说在探索与反思女性解放问题方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一类人物。因此,《野蔷薇》可以说是《蚀》三部曲的续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茅盾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为例,阐述了茅盾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和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呈现出的是“经验了人生而写作”。中篇《虹》则是由“经验了人生而写”向“分析了人生而写”的转变。《子夜》、《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创作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学发展的丰碑。  相似文献   

8.
《野蔷薇》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它收集了《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和《昙》等五个短篇。《野蔷薇》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八——二九年间,这是我国现代史上非常黑暗和反动的时期。在那“混浊的社会里”,存在着带刺的野蔷薇似的人生。对此,作者不是采取不承认主义以进行无聊的自欺,也不是徒有憎恨而进行消极的空谈,他是本着“凝视现实、分析现实、揭露现实”的态度,坚决要把那些刺拔掉。他说:“如果我的作品尚能稍尽拔刺的功用,那即使伤了手,我亦欣然”。《野蔷薇》中的五篇小说,反映的都是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在描写的过程中,它们“都穿上了恋爱的外  相似文献   

9.
在短篇小说领域里,茅盾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伟大的开拓者。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茅盾写下50多篇、60余万言的短篇小说,分别编在《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烟云集》、《耶苏之死》、《委屈》诸短篇集内,其中包括《石碣》等三篇历史小说。这些作品,就某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20年代末以后20年间的中国社会现实,真实地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历程中的生活一角,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想情绪。和茅盾的其他鸿篇巨制一样,同样是中国社会人生的色彩斑烂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0.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有口皆碑,已成定论。将茅盾与鲁迅、郭沫若齐名,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面旗帜”,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探究茅盾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时,往往将他一九二七——一九二九年视为“倒退”,所据的理由是,茅盾当时强调“革命文艺”的“第一要务”,是“在这小资产阶级群众中植立了脚跟”。而且其时创作的《蚀》三部曲、短篇集《野蔷薇》等,也专以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尤其是此类青年中的女性为描写的对象。对此,我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1.
《野蔷薇》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一个象征色彩很浓的小说集。集子的命名暗示了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认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身上,寄寓了作者追求和探索的心灵历程;轻盈讽刺的语言、矛盾心理的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茅盾早期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敢于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五四”新女性形象;另一类是软弱的反抗者,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性格缺陷,最后只有退缩、屈服、失败。他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茅盾通过刻画这些女性形象,揭露了在时代变革过程中旧的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和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分化,抒发了对旧道德旧社会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伟大革命作家。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中,不仅敢于面对现实,“涉足他人所不敢而又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题材”(《外文版<茅盾选集)序》),使人们“从现实的丑恶中体认出将来的必然”(《写在<野蔷薇>的前面》),而且善于吸取“旧艺术品的精髓”和不断“探求着更合于时代节奏的新的表现方法”(《<宿莽>弁言》),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始终“没有被自己最初铸定的形式所套住”(《我的回顾》),因而能够为中国新文苑培育出一株又一株绚丽多姿的奇葩来。  相似文献   

14.
《野蔷薇》颇富思辨色彩,比较自觉集中地表达了那一时期茅盾的"时间哲学",同时比较早地提出了反思现代性这一历史课题.迁移与错位、直线与循环、潜隐与彰显等诸时间形态的对立与连接构成了文本的内在的叙事理路,也彰显了作者时间意识的深厚蕴含.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早期作品,绝大多数是反映男女知识青年的斗争和生活的。其中又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较多,如《蚀》三部曲的《幻灭》和《追求》,《野蔷薇》集中的《创造》、《一个女性》、《自杀》、《诗与散文》和《昙》,中篇小说《虹》等都是。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有时代的风采,又各具个性的特征。这些作品,尤其是《蚀》三部曲的问世,曾引起过较多的批评。似以“太阳社”和“创造社”的“板斧”劈得最猛。他们认为《蚀》没有描写正面人物,没有反映现实的本质,基本上否定完了。当时连鲁迅也被他们骂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茅盾的小说创作是否主题先行,先陈述茅盾在文学理论上关于文艺与生活以及主题与材料之关系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列举茅盾《蚀》、《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这些作品的主题各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中得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并非主题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938年3月14日,重庆《新民报·血潮》副刊上,以《作为一条消息》为题,刊登了茅盾致该刊主编沈起予的一封信,为即将创刊的《文艺阵地》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和《茅盾全集补遗》,均未收录这封书信,几种茅盾年谱,亦未注意到此信之存在。据此,这封信应该是未被收  相似文献   

18.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20.
历代文化名人,大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