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极为重要的语类文献汇编,由于此书思想极为庞杂,各国之语的文体文风亦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其材料遴选的范围和原则难以寻绎.文章试图从《国语》的性质和编撰目的人手,通过分析《国语》是否全为“治国之善语”,以记言为主的材料何以能和言事相兼,甚至以记事为主的材料并存,进而从语类文献的兼容性上探讨《国语》材料遴选的范围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题材,体裁、体例及语言风格不同的史学作品和半史学作品。本文对属于“瞽史之纪”的《左传》、《国语》,属于“巫史文化”的《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著作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由于史官性质的转变,记注制度的废迟、诸侯史记的焚毁,权变及演说术故事的编辑,战国史学最终走向衰落,而代之以诸子之学。  相似文献   

3.
《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论语》、《穆天子传》、《韩诗外传》、《论衡》、《吴越春秋》等先秦及两汉古籍,普遍记载了有关太伯、仲雍奔吴事件,并为历代学者所尊信。近代以来始有人对上述古籍特别是《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我们的看法,对古籍记载过于迷信固然不妥,但也不宜轻易否定。尤其是对待先秦古籍和《史记》这样的史学名著,需要特别慎重。《左传》相传是鲁国太史左丘明所作,近人考证为战国初期魏国的作品。不管作者为谁,《左传》本身确是先秦最重要的史部著作,其史料价值极高,在史学史上也有卓越的地位。梁启超称之为“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左传》闵公元年、僖公五年、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若”是先秦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假设连词,偶尔也用作选择连词。选取先秦时期代表性文献《左传》和《国语》,对其中“若”的连词用法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和比较,附带对性质来源相关的“如”的连词用法进行说明,可以总结其在两部文献乃至在先秦汉语中使用特点和语法功能,并可以为考辨《左传》《国语》的文献关系提供语言学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尚书》、《国语》、《左传》和《战国策》为论考对象,探寻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特征。认为:从作者方面看,其写人的意识是逐渐增强的;从作品人物方面看,则有一种自天子、诸侯逐步向一般贵族,进而向平民转化的趋势;有一种由畏天敬天到重民爱民,由倚托天命到相信人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才干的思想解放的轨迹;有一种由遵礼守义,到赤裸裸地追求个人名利的转化过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思想特征所积淀的人格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7.
《国语·晋语一》载:“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按先秦典籍中“隶农”二字连言,仅此一见。现代学者多把“隶农”理解为一种阶级身份。有人说这是一种农业奴隶,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依附农民,或者是有奴隶色彩的农奴。其实这都是误解。首先从语法上看,《国语》中的“隶农”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主谓结构。“农”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为“耕作”,“隶农”就是“隶从事耕作”。上引《国语》原文是一个比喻,译为今语当为:“我  相似文献   

8.
黎锦熙(1890-1978),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活动,涉足了诸多领域,多有建树,是我国20世纪学术界名的学和教授。在语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他也成就卓。他是20世纪初“白话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主要倡导,在推行“国语统一”和“言一致”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语教学论方面的代表作有《新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以下简称《国语》)和《新国教学法》(195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初版,  相似文献   

9.
战国史学,历来被划到先秦史学的框架中而被视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童年阶段。然而近四十年来大量简帛文献的整理和公布,显示出战国史学编纂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和多途发展的态势。其中“事语类”史书数量最为丰富,反映出“记言”“记事”已成为春秋以来史书编纂的主流趋势。清华简《系年》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具有纪事本末特色的历史编纂方式。天文、地理、礼仪、谱系类的编纂,则是战国史学分化的具体反映。战国史学编纂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成熟的气质和多样的面貌,得益于战国“史家”这一家派的贡献。新出简帛文献显示,战国史学已经走出了单一的以《诗》《书》载史的模式,分化成不同类型并具备一定体例的专史,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史学成果。多样化,正是战国史学整体面貌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日本部省颁布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并将于2003年4月正式实施。此次国语学习《要领》的特点如下:设“国语表现I”,合并现行的“国语表现”和“现代语”,以“说、听”及“写作”为中心构成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说话、写作等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语言能力。设“国语表现Ⅱ”,以提高“国语表现I”的学习层次。设“国语综合”,改进现行“国语I”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改变现行国语以阅读理解章、作品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以近代以来的各类章为载体,加强语言活动,培养表现能力和喜爱读书的态度。设“古典”,合并现行的“古典I”和“古典Ⅱ”。强调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亲近古典作品的态度。改善现行的“古典讲读”,重在培养学生亲近古典作品的态度,并可以从古和汉中任选一种来学习。还规定,选择“国语表现I”及“国语综合”中的任何一科为必修课程。(载日本《内外教育》杂志第30、40页)  相似文献   

11.
《国语》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记言史书,体现了先秦时代对言辞的重视,所载谏言和外交辞令,在反映当时人们掌握语言技巧的水平上,有一定代表性。在先秦时代,政治是语言技巧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尚未独立的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理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而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但也制约了它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选取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废名和沈从文六人的作品进行考察,事实表明作家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总是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对立统一中演绎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诸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国恩先生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其学术地位的奠定与他对中国古代学研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即是20世纪新楚辞学最主要的奠基人和最成功的实践,也是传统楚辞学最忠实的传承,学史的主要建设和科学学风的主要倡导之一。  相似文献   

15.
功能分类是文体分类的重要方式之一。《战国策》所记策士们的说辞多属说体,依据其不同的言说功能,可以将其分为谋说、伪说、谏说、论说、间说、辨说、荐说、辞说及讽说等不同种类。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所载说体的文体功能及种类有了较大变化,而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大变革、士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战国策》各篇章来源之不同,是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现在公之于世的史料看,为了郭沫若归国抗战,不知多少人向蒋介石游说,甚至施压,且一再催促,蒋介石才不得不点头,取消其通缉令,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综观郭沫若归国的过程,从提出到策划、到行动,郁达夫虽然不是主角,但也决不是毫无用处的配角。郁达夫在郭沫若归国过程中自始至终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是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7.
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特色的散文作家。他是个文化感极强的人,身上较多地留存着我国古代名士的气质和风度。在他的散文中洋溢着浓厚的古典趣味,构成了其散文一道独特的风致。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现代中国文坛一位极具个性的作家。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性的两种质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进而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在郁达夫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的同时,分析了西方现代文明给他带来巨大影响。郁达夫终其一生在这两种文化的漩涡中求索和挣扎并在文学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9.
《国语》和《左传》是我国先秦时代两部很有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二者相比,在思想内容上大体一致,都具有以民为本、崇尚礼仪、揭露暴君丑行和颂扬爱国壮举的思想倾向。在表现形式上基本不同,《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语言风格较为质朴;《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语言风格较有文采。  相似文献   

20.
名利思想是贯穿张氏文学与仕途双重追求的主线。名利的追逐又同样地把他推进可怕的政治漩涡。张资平早年接受中西混合式教育,“耶稣与孔子”同时占据他的大脑;他的业余爱好——对中国传统香艳文学的偏嗜和对西方艳情文学、日本“私小说”的情有独钟,引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文学三弦琴(声誉欲、智识欲、情欲)成为他最初文学实践的导航灯标,并由此构建了他与郭沫若、郁这夫、成仿吾同为前期创造社四大骨干成员的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