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登在1999年2月27日《长江日报》上的消息《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一稿,在第10届“中国新闻奖” 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篇580个字的短新闻,之所以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新闻主题切中时弊。如今的腐败问题,可谓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手段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贵刊96年第一期载《与新闻报刊同仁商榷》一文认为在消息标题的多行题中,主题必须是实题,否则就失之规范。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下面,拟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就虚题是否可以作消息标题中多行题的主标题提出一点看法,与原作者及新闻报刊同仁商榷。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它的最大作用就是传播和评价新闻,同时发挥吸引读者,表明编辑态度的作用。评判一个标题好坏的标准应该是看是否实现了新闻标题所承担的作用,不能“为实而实”,“为虚而虚”。  相似文献   

3.
题好一半文.文章是这样,新闻更是如此.人们摊开报纸,首先接触到的是新闻标题.一条好的标题,能揭示和升华新闻的主旨,展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进读者的“食欲”.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推陈出新,如何将新闻标题制作得准确、鲜明、简洁、生动、新颖,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应以着力的课题.如何制作新闻标题,列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当代新闻大手笔改写新闻标题的实践,无不给我们以启示.注入内容,让标题“实”起来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标题要有“内容”,要画龙点睛,反对题目的“大而空”.1949年4月22日,他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动态消息《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就是一范例,标题仅仅十一个字,却将人物、时间、事件、地点明白地告诉给读者.1949年,华北解放区召开了一次中等教育会议,9月14日,新华社发了一则新闻和一篇社论.这两篇稿子,都是经毛泽东同志批改后才播发的.新闻的原标题是《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毛泽东阅时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诸项制度》,并且批了这样一句话:“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社论的原标题是《关于中等教育问题》,毛泽东同志阅时也将其圈掉,重新拟题为:《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  相似文献   

4.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规矩,循规蹈矩是入门之道。然而,一味照规矩办事,就难以突破,难有发展。在掌握规矩的基础上去有意识地打破规矩,“反其道而行之”,时有新意。在新闻消息的标题制作中,针对具体情况,用虚题来作主标题,以实题作引题或副题,“反弹琵琶”,常常效果甚好。新闻标题,其功用说到底是12个字:“标明新闻事实,吸引读者阅读”。而新闻标题的“标明新闻事实”的任务。在消息中主要是由主标题来承担的。“用实题作消息的主标题”是新闻  相似文献   

5.
寇衢 《新闻传播》2009,(8):35-35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标题能吸引读者眼球,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在当今社会“读题时代”里,新闻标题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成败。那么如何制作新闻标题能更吸引读者?笔者经过积累研究,结合铁路系统平面媒体《人民铁道报》和《哈尔滨铁道报》的新闻标题,浅议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探寻如何让读者产生急欲阅读愿望的窍门。  相似文献   

6.
4月8日,人民日报以及其它一些报纸几乎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消息。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人民日报同文汇报相比,由于对这条重大消息的标题制作不同,在读者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是好比喝开水——平平淡淡;一个好比吃了多味糖——回味无穷。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陈述了新闻事件的发生,显得“按部就班”。尽管也具备了新闻标题概括精当、简单扼要等特点,但没给人太深印象。而文汇报的标题则以形象思维方式对这一新闻事件作了现场描绘式的表现。比如它的引题:隆隆巨响震撼大地腾腾  相似文献   

7.
“李白鼓掌刘伶笑,名酒佳酿降价了”,这是武汉晚报高级编辑贺捷做的一个标题。它不仅传递了名酒降价这一消息,而且使一个普通的商业信息平添了几分文化味。 在新闻战线默默耕耕耘了一辈子,类似的好标题,今年已七十三岁的贺捷做了许多许多,也因此被一些新闻同行尊称为“标题大王”。为了留下五十余年新闻生涯的痕迹,老先生集一生之心血,向读者奉献了一部新著《美目盼兮──贺捷新闻标题艺术探胜》。 《美目盼兮》由武汉出版社新近出版,总计二十一万字。全书共收录了五百多个新闻标题,它们是从一九九四年九月武汉晚报复刊至一九九O…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辞海》),新闻的主要品格,主要特点之一是“新”。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也是“喜新厌旧”。在一般情况下,新闻的时间性越强,新闻的时效性就越好。所以,我们在采写消息、构思导语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事件性新闻(多为时间性较强的动态消息)较好办,可以采取快采,快写、快投、快编排的办法,保证良好的时效性。非事件性新闻,如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以及迟到的消息等,时间性不强,如何突出新鲜性,就需要在导语的写作和新旧事例的搭配上下一番功夫。下面通过一些例句来分别说明。  相似文献   

9.
运用以点证面、以实写虚的修辞手法 非事件性新闻,《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属之。”  相似文献   

10.
《本报讯》、《××报××日×电》,这大约是各报常用的电头或曰消息头,这种电头或消息头,虽不属消息内容的主体,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它处于新闻标题与内容之间,一般用黑体标出,处于消息的鼋头位置,比较引人注目。一般人读新闻,目光首先要扫视一下这个电头,瞬息之间它可以告诉你消息发出  相似文献   

11.
——标出"形象"来。新闻标题是新闻刺激读者感官的第一信号。实践证明,读者的形象思维总是强于抽象思维的。因而形象化的标题很容易得到读者"不假思索"的接受。另外,从读者心理来看,形象性的传播还具有一种接近性,使读者觉得他与作者、编者及新闻事件接近了,似乎自己就是新闻事  相似文献   

12.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3.
我在读2000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发现问题不捂不盖一封信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消息时,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怎么也没有从内文中找到“10万人大讨论”的字样。不用说“10万人”的具体数字,就连一汽有多少人也没有交代。那么标题中是根据什么标出“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呢?1999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能使一篇新闻增辉添色,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经济新闻是当下新闻报道中的主角,经济新闻有别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内容相对抽象、客观、理论性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让经济新闻的标题,出新、出奇,夺人眼球,成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是每一位经济记者和编辑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制作新闻标题的意义新闻标题提示消息的内容,传递主要信息。它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提示给读者。在读者理解力、想象力基础上产生的鲜明印象,加深对新闻事件的领悟。就新闻报道而言,新闻标题有它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看报先看题,是读报的普遍习惯。好的新闻标题先吸引住眼球,读者才会看新闻内容。标题不吸引人,再精彩的新闻内容,读者也会就此止步。如此看来,新闻标题是赢得读者的第一眼。新闻写作要在拟好标题上下气力,要做到先声夺人。要有气势《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西方通讯社要求记者掌握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各种新闻体栽的写作方法,尤其要精于消息的写作。他们对如何写好消息都有书面的手则,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标题 要简洁醒目。如美联社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的代表作标题:《林肯总统遇刺目击记》;1994年出版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中还列入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新闻标题《一曲“凤凰琴”感动亿万人》、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03年的全国报刊治理,晚报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读者对晚报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新闻,也随之提出更高要求。时下,有人把标题———晚报经济新闻的“眼睛”形容为:“铁一般硬梆梆,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此话虽带片面性,但晚报经济新闻标题大多数叙述冗长,语言干瘪、数字堆砌、结构老化等现象确实存在。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晚报编辑望经济新闻而兴叹。如何制作好经济新闻呢?笔者结合在三峡晚报社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选用大白话、俏皮话、老实话,使读者感到亲切这种标题,雅俗共赏,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常常装点着较为重大的主题。请看《三峡晚报》制作的标题:《生意经弃“洋”归“土”锅碗瓢重坐“正席”》、《三百多名“泥瓦匠”成了“小秀才”》、《舍得金弹子打下“巧凤凰”———宜昌机床集团“科技型经销员”身手不凡》、《骑着毛驴儿想着开汽车》、《甘为“铁妹子”做“嫁衣”的好小伙》、《“思念”雪糕怎让人思念?》。这些标题是“从活人的嘴上搬到纸上来”的,简洁有力,叫人爱听爱看,过目不忘。经济新闻标题不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还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晚报经济新闻出现“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作...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制作新闻标题,在准确标出新闻特定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善用比拟、巧设悬念、用好动词、点化成语。 善用比拟。运用以物拟人、以人拟物或以此物当彼物的比拟手法,将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在读者心目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联想。如,《青岛大学(肩)丑女不外嫁(主)》(北京日报1999.3.24)短短五个字将新闻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岛大学从严治学,对综合考评不合格的学生坚决不往企业推荐。标题既生动有趣,又符合读者厌长喜短的阅读心理。再如《武汉打假上演滑稽剧(肩),“李逵”为“李鬼”求…  相似文献   

19.
我初见《同是苍蝇,两种待遇》这则消息是在1994年6月29日。1994年6月27日《新民晚报》因它写的是“苍蝇”,所以当时并未特别注意。可是,半年多过去了,它却是时时牵着我的记忆神经,迫使我不得不对它重新审视。应当说,这则消息是运用“以小见大”技巧的成功之作。 我们知道,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难以数计。大的事件固然可以反映大的问题,然小事就未必不能反映大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写者独具慧眼,在纷繁复杂的小事中去识别和捕捉。这则消息的成功,也就在于采写者在反映当今世界人为的生态破坏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当中,认识和捕捉到了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事实,苍蝇代替蜜蜂传递花粉。苍蝇本是“四害”之一,人见人厌。大力扑杀之,才是常理。而台  相似文献   

20.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的点睛之笔,是吸引读者和受众的“招牌”。好的标题能抓人眼球、引人思考,激起受众继续探求新闻内容的兴趣。《参考消息》作为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国际时政文摘类报纸,标题制作一直秉承自身特色、精益求精。本文列举了《参考消息》时政版面一些优秀标题案例,据此简要分析和总结国际时政类新闻标题制作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