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九年一月,圣野等同志为了编选解放前的诗选集,向我征诗,并欲借阅我在解放前编辑的《诗与木刻》周刊单页。可惜我所保存的《诗与木刻》的有关资料,现已片纸无存,甚至我所有的作品、剪报资料以及历年的笔记,经过林彪、“四人帮”这场浩劫,都已散失,无法找回。想起编辑《诗与木刻》这段往事,颇使人难以忘怀,草此短文,一以记录解放前的副刊编辑生活,同时提供一些资料,使今天读者可以窥见过去报纸副刊的一个侧面情况。我编辑《诗与木刻》,是一九四八年在湖南长沙一家报纸担任副刊编辑期间。这之前,副刊登载的大都是青年的作品,散文较多,诗也不少。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  相似文献   

3.
《泾渭副刊》是法制周报的文艺性专版,其内容每每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个副刊充分体现了周报的特点和副刊编者所崇尚的文化品位,为该报增添了魅力,可谓“小家”中的“大家”风范。这里仅就《法制周报》1998年第823期至867期共45期的内容,浅谈《经清副刊》的几个特色。一、内容丰富,版面活泼。副刊有小小说、杂文、小品、散文、中长篇小说连载、漫画或诗配画以及“他山五”等栏目,内容较为广泛,人情世故都有展示。如回一6月份的“漫画”栏目,配诗文的馒画先后就有讽刺“监守自资”的《家贼须防》,有批评父母玩乐不顾上学孩子生活…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文学工作,至今已有38年。我是从文学创作活动开始,进入编辑工作岗位的。长期以来,一边担任编辑工作,一边坚持业余创作。这种“两栖”生活,实践表明是可以互相促进的。由于生活环境的熏陶,我自少便爱上文学。进入中学以后,便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初中二、三年级时已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小说和散文、诗歌。其后不断写作。1945至1949年的整个大学时代,在广州市《建国日报》副刊《国风》(当时基本上由我地下党掌握)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凡六七十  相似文献   

5.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2001年1月1日创办《法制文萃》到2002年1月1日改版为《法制天地》,我在《湖北法制报》编辑法制文摘已近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曾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慢慢地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如何编好法制文摘类报纸板块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  相似文献   

7.
孙伏园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报人。他参加过北京《国民公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号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中的《晨报附刊》与《京报副刊》,后来又发起成立著名的文学团体“语丝社”,并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刊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甚至“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他编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红学家吴晓铃先生,经常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居京琐记”、“散文”等栏目撰稿。他的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他每次给编辑部寄来的稿件及附言,都是一笔一划写的,清清楚楚,倍受编辑们的钦佩。吴先生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造诣很深,被聘为《戏剧电影报》的编委。他也常常给《戏剧电影报》撰稿。近日,我在一次活动中与《戏剧电影报》的编辑坐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9.
实习咏叹ABC     
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学校开始综合实习,系里分配我到《河南法制报》仕,时间是三个半月。A 感激大于“怯”那时候,法制报还是四开小报,铅印,一周出两张,报社人手也不多,分新闻部、副刊部和经营部,编辑记者都是大哥哥大姐姐,年轻而活泼,为我这个新来的“同事”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不乏严格要求。第一次踏进真正的“新闻殿堂”,许多东西在自己眼里都很新鲜,甚至生疏。怎么课堂上讲的到这里都用不上呢?那些法律术语、程序等等听都未听说过,真有点“怯”!带我的老师叫陈建立,是一版的编辑,30多岁,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跟着他我很乐意,但并不轻松,心想像他这样的编辑一定眼光忒尖锐,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很小的差错的。所以常常存着小心,不料愈小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文学树”上的一支绚烂的奇花。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表达方法又不拘一格,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唱和。报纸的文艺副刊是发表散文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园地。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与其它书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报纸副刊散文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即新闻特征、纪实特征、地域特征、短而精的特征。新闻特征我国报纸副刊是随报纸的诞生而诞生的,它一开始就以新闻为骨肉,奠定了新闻副刊的基础。“五四”时期,我国饮誉报坛的四大副刊——《晨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有影响的全国大报,还是覆盖域集中的地区报纸,都不能忽视法制报道,各报都有专跑法制战线的记者.大都辟有法制专版。《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是西安地区较有影响的三家报纸。它们都不是法制类专业报纸,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这三家报纸上的法制报道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更是突出。本文试以此三家报纸为例,来探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后果。法制报道与法制新闻“法制报道”与“法制新闻”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它们的内容都是有关法律制度、违法犯罪和立法司法行为,但“法制新闻”是狭义的消息.事件发生后即时见报,…  相似文献   

12.
不知道现在一些报纸副刊的编辑、副刊部主任,包括分管副刊的总编,着不着急———一期期的半版一版的副刊,编辑、审改、校对和出版出来,可在读者中有多少回声?如果很少,可否引起重视?报纸副刊本不该是这种样子的啊。且不说打倒“四人帮”后不久,《文汇报》“笔会”一篇《伤痕》,掀起了成千上万读者心头的波澜;亦不说在向四化进军途中,陈祖芬一篇《祖国高于一切》在《人民日报》副刊一经问世,就载入了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史册。这些副刊稿件见诸报端,引起了海潮般的读者效应,一时洛阳纸贵。就连不朽的《阿Q正传》,也是在解放前的《晨报》副…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14.
当今,随着传媒体系的增加与扩容,散文这一文学文本越来越为更多的写手所使用,散文在媒体上特别是地市传媒上,占有的地盘也日益增多。虽然传统意义的纯然文学副刊不多,标《散文》、《美文》的栏目也寥寥,但是,实质性的散文随笔却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媒体乃至大多数的版面。各种副  相似文献   

15.
我当副刊编辑12年,虽说还不是老编辑,但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我常在心中问自己:什么是编辑?于是想到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想起茅盾先生的《我在商务印书绾当编辑》,甚至还想起新近编的《编辑家辞典》里的许多值得敬重的前辈。然而,他们都是名人。名人并非起初就是名人,但毕竟成名了,距离似乎就遥远了许多。那么就想离得近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但终究因为离得近,看得过于明白,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似的。有一天读到任大霖同志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爷爷”当了40年编辑,编的书可以摆满一只大书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报刊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这就是文艺副刊的成型和纯文学刊物、文艺小报的大量出现,形成了专门刊载文学作品、传播文学思潮的文学“公共舆论”,开始影响现代文学发展的走向。类似副刊的形式,早在现代报刊兴起之初就已出现了,但“副刊”这一名称的定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2年,鲁迅受《晨报》编辑孙伏园之约为其主编的副刊题写刊名“附镌”,但由于字体原因,“附镌”在印刷时被改成了“副携”。在徐志摩主编时代,《晨报副镌》被改为《晨报副刊》。后来,随着《京报》、《世界日报》的群起仿效,这一称呼便流行了起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附刊”与“副张”同时提到,内容和意思基本一样。30年代中期,胡道静的《论副刊》对副刊给予了较详尽的论述,尽管有不少讹误。  相似文献   

17.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的副刊怎样才能“活”起来,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要,成为企业干部、职工、师生及家属的心爱读物呢?我们在办企业报的副刊中,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过程。我们《广旺矿工报》副刊刚开办的时候,颇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的青睐。稿源不断,表扬信也不少。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读者便开始“冷落”副刊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编辑部通过“征求读者意见”调查活动了解到,一些读者认为,副刊每期都是一个老面孔,不是诗歌就是散文,不是散文就是小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看了没兴趣,读了没“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要论述的《副刊》,是指狭义的副刊,即文学性质的副刊。第一,副刊编辑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