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曼荼罗是印度梵语,译为坛场,是佛教徒在诵经和修法时,按一定要求安置佛像和菩萨像的地方,而法门寺地宫器物供奉即如此。佛教密宗也称密教,是佛教中的重要宗派。中国密教分为密宗和藏传密教两大系。在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来中国,将印度正纯密宗传入中国,后经深得密宗金刚、胎藏两大法之真谛的惠果大师(公元745-805年)融会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相似文献   

2.
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来源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的根,深深地生长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提升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的需要;是反对"和平演变",保持长治久安的需要;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及精神价值,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有力反对"和平演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演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它从教化论的哲学出发,将"道"作为知识传授的具体目标,主张教师要先修明"道"才能正人,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修。近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认识经历了隐而不彰、光而不耀两个阶段。当前,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民族传统对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办大学、办中国大学、办现代中国大学等近现代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演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它从教化论的哲学出发,将"道"作为知识传授的具体目标,主张教师要先修明"道"才能正人,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修。近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认识经历了隐而不彰、光而不耀两个阶段。当前,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民族传统对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办大学、办中国大学、办现代中国大学等近现代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其核心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创建一个综合中西文化之长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思潮,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基础英语课程的发展路径,正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对新教教义、个人主义、宪政民主三位一体的美式自由主义文化霸权,救亡图强取得政治主权完全独立,进而重振民族精神以达文化之独立复兴的曲折的文化变迁进程。在中国梦的时代新节点上,中华文化消融美式文化霸权而走向复兴的历史路径没有改变,中国基础英语课程将肩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中国近现代基础英语课程发展的文化路径的历史启示,为新时期基础英语课程价值定位与中高考英语科目改革提供了坐标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佛家文化精神.这种佛家文化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复兴并成功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现象既显示了佛家文化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又使中国的新文学富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朱谦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年提倡无政府主义虚无哲学,20世纪20年代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孔子儒家哲学相糅合,倡导唯情哲学,以与唯科学主义相对抗.三、四十年代则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武器,建构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为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呐喊,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坚守和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历程中凝结沉淀而形成的优良革命文化,构成我党精神图谱的基本内涵。它决定着我党的内在品质以及精神标识。燕赵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不仅是整个中国革命文化的集大成,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在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引领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