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导向型的社会变革创新模式的转变,从科学技术层面向科学技术新生态体系层面创新的转变,从只注重科技研发到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创新的转变,以及创新主体从“产学官”合作为主向“产学官民”共创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中国目前所走的科技道路有些相似,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相关者横向协同、创造科技与人文社科融合的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2006年以来伴随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推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目前尚缺乏全面完整地针对2006年来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演变及其效果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政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2006—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为对象,对筛选出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特征,并应用岭回归分析研究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度自2006年始呈上升之势,总效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政策特征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越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引越能促进应用型重大成果的产生,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有助于促进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而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则需相关创新政策在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特点 经过20年改革,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已从单一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向明确的技术创新政策转变,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意识、动力、压力和能力明显加强,技术创新法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程华  王婉君 《未来与发展》2011,34(9):16-19,27
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创新政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关注我国从1979年到2009年间国家及各部委颁布的技术创新政策,选出与技术创新相关性较强的580项政策.从供给政策、环境政策、需求政策三个视角探讨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研究发现:1999年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后,我国创新政策数量和政策力度都大幅度上涨:20世纪80年代,我国创新政策以供给政策为主,90年代,政府注重创新的环境,到2009年,环境政策比例已经高于供给政策;需求政策最近才被政府重视。最后提出我国政府要加大采购政策、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的颁布数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体系特征,对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部署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在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提出宏观战略(macro-strategy)、中观架构(medium-skeleton)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的“3 MS”分析框架,深度挖掘其政策的文本和逻辑特征。研究显示,英国基本形成碳中和战略“1+1+N+X”政策体系,构建了“咨询—决策—执行—评估”战略推进体系,具有中央统筹、机构推进、智库支撑、私营协同的组织架构,以及立法约束、整体部署、任务明确、细化响应、相互支撑、科技引领等政策网络。相比之下,我国在立法保障、推进体系、智库支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从法律保障、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科技创新、智库支撑等5个维度,针对不同减排部门、不同产业技术,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我国“1+N”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政府科技政策的聚焦点是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工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为定量测度我国科技政策促进协同创新的实施效果,以1998—2013年我国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作者机构信息为计量单位,采用三螺旋算法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显示,16年来,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协同性、网络结构性出现了长期弱化的趋势,并没有达到我国科技政策调整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徐硼  罗帆 《科学学研究》2020,38(5):826-8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来调整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通过政策工具分类、内容编码、频数统计等分析方法,对我国颁布的科技创新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各层面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失衡,仍偏向于对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协同管理、优化政策工具体系,逐步实现从供给到需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作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多维度“协同作用”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促进发展和促进科技发展的诸多内外要素。为此,应构建涵盖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整体科技政策架构。文章提出“3+5”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框架体系(以下简称“‘3+5’框架体系”)并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为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个政策分析框架。具体包括:(1)界定“3+5”框架体系的概念内涵,建立包括方针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安排的“设计图层”和包括创新主体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营造政策的“施工图层”;(2)从作用维度和价值导向出发,阐述“3+5”框架体系的建构逻辑;(3)以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为考察对象,基于“3+5”框架体系进行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出现到广泛应用,近20年来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CSSCI数据库(1996—2015年)刊出的所有文献共1954篇为知识图谱分析的数据源,对我国协同创新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分析,以及基于我国科技发展“九五”到“十二五”四个五年规划的横向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每个时期的研究主题有所不同,但技术创新是我国协同创新理论研究演化发展的逻辑主线,同时,该理论研究体系集中趋势不够显著,整个理论体系不够稳定和成熟。为此,要不断夯实研究基础、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宽技术基础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从影响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因素入手,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将16个指标分为3个子系统,对2005—2015年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时间区间内,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协同程度较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运行过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科技界的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科技创新政策本身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政策过程不完善。在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科技创新政策呈体系化发展,已逐渐成为独立的政策部类。研究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并推动形成共识,是支撑政策研究和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推动政策制定、交流、评价和实施的保障。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对比研究,在公共政策范畴中,围绕研发系统和技术经济系统厘清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范畴及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关联;并探讨从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四视角提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结构,(1)从政策分析视角,按照政策类型分为强制性政策、宏观战略和落地实施政策;(2)从政策制定视角,按照政策工具类型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3)从政策执行视角,按照创新主体类型分为政府、企业、公共研发机构等类型政策;(4)从政策目标视角,按照价值导向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导向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算并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十大省(区、市)进行重点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但有向好趋势,区域间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出现科技创新投入冗余和技术进步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需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5.
从科技政策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首先基于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泛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科技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政策绩效进行收敛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科技政策的绩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省市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政策绩效还有待提升,同时区域科技政策已出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最后,构建区域科技政策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提升区域科技政策绩效、推进区域科技政策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技术创新中的科技政策评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科技政策的演变过程与其说是科技政策自身的演变,不如说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演变,它从根本上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制性变迁。其政策制定和职能行使部门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成功能和责任的转型,科技政策柔性逐步增强,政策覆盖面逐步加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分工日益明确,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2016年河北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的112项科技金融政策的量化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耦合计量模型对科技金融政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出河北省科技金融政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尚处于轻度协调耦合阶段,两者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政策影响效率整体偏低,各类政策尚未形成协调合力,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力度不足,并提出从科技金融政策的均衡协调和协同创新两方面提升科技金融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建立协同创新系统,是解决战略性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措施,因此,探究政府参与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协同创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从竞合视角出发,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两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行为选择及演化均衡状态,并且仿真模拟初始意愿、双积分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府资助行为对于系统稳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协同创新系统存在4个可能的演化均衡点;企业主体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策略选择与其获得的超额收益密切相关;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和政府直接资助力度都将提升协同创新系统到达成熟阶段的速度,而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间接资助将减缓这一速度。研究结果可以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高新区政策历史演进脉络下,对1991-2015年湖北省高新区的政策文本进行了收集和分析,归纳总结出湖北省高新区政策的历史进程和阶段特点,并结合当前高新区政策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探析湖北高新区创新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湖北高新区创新政策可分为政策发展阶段、政策加速阶段、政策密集阶段三个阶段,政府的扶持政策各有其阶段性特征;湖北高新区创新政策未来发展趋势表现为向引导和服务型政策转变、向创新集群政策转变、向创新文化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政策变迁视角下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环境”演化分析框架,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技术探索、示范推广、快速发展、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基于199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迁与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过程,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电力公司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研究机构和高校成为次要核心节点;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的广度提升而深度降低,中心性和生态位变动较小,在技术上的应变性一直较强。对此应当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遵循产业规律;鼓励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多方深度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兼并重组;布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助力国际技术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