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郑东珍 《文教资料》2007,(27):34-36
本文根据《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料,指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给"的动词义"叫;让;使",介词义"为"、"替"或"跟"、"向"、"朝"、"对",表示加强语气的助词等意义上,引例偏晚;《现代汉语词典》有的"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漏释;"给"与现在请假的"请"相近的意义,和表示处置、作用相当于"把",这两个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漏释。  相似文献   

2.
《语文月刊》2014年第10期刊登的文章《<鸿门宴>中项羽反应为何如此反常》,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善长出奇计的范增,能力早已得到证明。"笔者觉得这个句子里的词语"善长"是用错了,这里应该使用"擅长",或者使用"善于",或者就使用一个"善"字。查《汉语大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不见收有"善长"这个词语。《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擅长"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某些方面有特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沿用已久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  相似文献   

4.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9,(2):65-71
贵州契约文书数量众多,词汇丰富。如"栽手""栽主""佃主""当主""借主""断主""补主""塚""棺""墱""坉"等11例词语或其新意义在《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未见收录。训释这些词语,对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发"字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HSK》)中是甲级动词,其常用度很高。本文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发"字组成的所有复辞,在《HSK》中筛选出留学生常用的28个,重点分析探讨"字本位"理论复辞构辞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我国一部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方针,并尽可能引述一个词或一个义项的始见例或较早出现的书证,然而仍存在书证滞后的现象。本文对《训世评话》中的语词与《汉语大词典》对读,主要对《汉语大词典》中所举初始例证可提前至《训世评话》进行考察,藉此来说明《训世评话》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个别民俗词语存在释义不确的问题,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中的"长命缕""彩胜"等七个误释的民俗词语进行了考辨、订正,这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9.
由"谯"字"酷烈"义为缘起,笔者通过分析《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中"谯"字的释义处理,结合大型语文辞书义项的设立原则,探讨"酷烈"的义项设立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冫"部共收字39个,其中通行字和异体字33个。这33个字中"冫"形来源不同,分别为:"仌""水""金"和口水象形。《现代汉语词典》"冫"部同形异源现象是由于汉字本身的演变和《现代汉语词典》立部原则的转变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和谐"一词的内涵及发展,通过文献用例,证明《汉语大词典》、《辞源》所收的书证是晚出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不确。  相似文献   

12.
《广韵》不仅是一部韵书,而且《广韵》中保存下来的语词训诂是近代汉语研究中一宗宝贵的资料。笔者考察中发现,《广韵》所反映的沆瀣一气、联绵不绝、履不蹑跟、蔓Yan不断、举手相弄、迷惑不解8条词语,是现代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所不存在的。于是对这些词语进行了探源和分析,以补《汉语大词典》词条缺漏和例证见之不足;同时将这8条断定为宋代才凝固而成的新成语。  相似文献   

13.
《齐民要术》新词新义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粗略统计,《齐民要术》中有两千条以上的新词,其中四分之一的新词已被《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收录,还有上千条词语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过晚和词条漏收的不足,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的理据分析入手,纠正或补充了《汉语大词典》、《辞源》(修订本)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5个出现于《万历野获编》的词语的释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收词最多的一部大型词典,它代表了我国目前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我国文献典籍数量众多,再加上近年来又有出土文献“重见天日”,统纂辞书时搜集资料不全,可能会漏收一部分已经存在的词语;或者引用晚于该词实际产生时代的书下来证明该词的某一义项的存在,因而出现书证过晚的问题;或者产生误解词语意思的问题,等等。有关辞书,尤其是《汉语大词典》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被多次提及,为《汉语大词典》进一步完善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篇文章也为《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完善作材料的搜集工作。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字典》引用《正字通》断句、标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因不明《正字通》体例导致断句、标点不当;2.因节引不当导致断句、标点不当;3.因割裂词义导致断句、标点不当;4.因误解泛称而导致标点不当;5.因引文脱落而导致断句、标点不当。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根据存字、存音、存源的原则,对音义不明的字,常常照引旧字书,以保留汉字的历史面貌。这个原则是好的,态度也审慎。不过,有的缺音、缺义字如果细致考察,是可以补出来的。探索缺音、缺义产生的原因,并设法弥补,对于汉字史研究和解决辞书中的疑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秦汉时期语言实录的一部宏篇巨著,其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型历时性辞书编纂的角度看,《史记》必当是辞书所选秦汉语料之一,如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大量以《史记》为语料而设定词条及义项,又大量引之为书证。但就该辞书所收词条看,仍存有不少词条失收问题。今就所检《汉语大词典》失收《史记》双音动词数则作一些简要考释,以期对读者阅读、研究《史记》及辞书的再次修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