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学角度进入城市化建设,让城市“会说话”,拥有“叙事”的能力,地名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对象。而老地名作为历史的言说,该怎么让它“接着讲”,是个颇费思量、众说纷纭的问题。北京城里旧有臭皮胡同、猪毛胡同、裤腿胡同、鹰房胡同,民国间为了讲求明,分别改为受壁胡同、朱茅胡同、裤堆胡同、英房胡同,这些新名字令人费解,谁也弄不懂什么意思。老地名该不该改名?又怎么改?这类和老地名有关的困惑一直在继续。  相似文献   

2.
陈倩 《华夏文化》2006,(4):20-22
在正史史料中,常常会出现诸如“雨毛”、“雨土”、“雨血”、“雨木冰”等等词语,按照现代的语法解释,这些词语中的“雨”做动词,读去声。但是如果对它们只是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进行深入探讨,则很有可能会完全曲解史书的原意。如“雨毛”,今人对它的解释是:“雨毛,即细雨。”文  相似文献   

3.
"太岁"破解     
孙克诚 《寻根》2005,(2):90-93
近几年来,河北、天津、山西、北京等地相继报道:发现一种掘自地下、团栾状、能生长、切割能自愈、难辨动物植物的肉形怪物,引起了人们的诸多猜疑。难道这真是民间传说的,能给人带来咎殃的凶煞之神“太岁”的化身?  相似文献   

4.
趣话北京胡同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胡同,举世闻名。老北京人常说:“北京有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马。”由此可见北京胡同之多。其胡同名称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5.
光军 《世界文化》2006,(1):48-49
最近英国的“苏兜酷”太太常为“数独”所苦。英国的这位“苏兜酷”太太最近常被人问她和“数独”这个日本游戏有没有关系,为此备受困扰。“苏兜酷”太太今年54岁,是非洲裔英国人。她按照非洲话的读音把英文名字拼成“Su Doku”。几十年来安然无事。日本的一种叫做“数独”的游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7.
据2004年3月《华声报》报导,效力于美国NBA火箭队的中国球员姚明,最近两度在电视节目上被人以带有侮辱成份的“支那人”一词来形容,第一次是电视台转播篮球比赛时,广播员Steve Kerr称姚明为支那人;第二次是在电视连续剧“Yes,dear”里,两名演员对话时也称姚明为支那人。为此美国同源会会长符之坚写信向Steve Kerr和CBS公司总裁投诉,对方接到投诉信后,便公开承认了错误。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9.
说"孝"     
黄圣平 《寻根》2002,(1):4-10
“孝”之为伦理要求与规范,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一直到现在,其力量都十分强大。现实中,常能见到“孝”之感人场面,但也时不时发现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困惑。对能够从学术上作出各种证但本文力图撇开此路,贴接切入“孝”之精神与内“孝”,当然明与解释,近现实,直容。  相似文献   

10.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