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提取三峡水库运行前后各10年的洞庭湖水面面积遥感解译量算成果数据,研究洞庭湖25年来的湖容变化,结合洞庭湖泥砂开采数据及地壳沉降资料。借助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湖容与水位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三峡水库运行前后各10年洞庭湖湖容变化情况与成因,在国际国内首次用遥感数据论证了洞庭湖面积缩小却湖容扩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测的降水量出发,用不同方法延长、订正降水资料,再对照500年旱涝史料级别进行可靠性检验,建立长江中下游111年(1873—1983年)的降水序列,分析降水年际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统计关系,并进行了极值推断和降水趋势展望。一、资料的选取与处理根据长江中下游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期在3—10月的特点,取3—10月降水量代年值分析。选杭州、上海、苏州(三站代表长江中下游下段),南京、合肥、扬州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有波形重定方法深八研究的基础上,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波形重定软件;并以呼伦湖为例,利用波形重定软件对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1993~2001年)Pass27的波形进行重定,利用波形重定前后的GDR数据计算得到的呼伦湖的年平均湖泊水位异常.通过将波形重定前后GDR数据计算的年平均湖泊水位异常与实测年平均湖泊水位异常的比较,证明了波形重定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受陆地和浅水区域水底地形等影响的波形数据的测高精度,并得出改进的Threshold方法在现有波形重定方法中重定结果最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一、洞庭湖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湿地自然概况与主要生物资源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包括湘鄂两省的23个县(市),总面积402万ha,其中湘境部分为349万ha,占87.1%。本区降水量1200—1400mm,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80%。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三口的水流入洞庭湖,经调蓄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该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数据准确性和掌握自动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提供依据,对大通县2017年4月~9月期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与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进行差值对比和概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数据在近地面层波动变化均相对较大;0~1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小,20~3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大;自动站监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离散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规律;各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均呈现正相关,在40~5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20~3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系性最差;由于工作原理、测量时间地点和人为操作及仪器安装等原因造成自动观测和人公测数据的差异,本文认为DZN3型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均力  方晖  包安明  杨辽 《资源科学》2011,33(10):1839-1846
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湖泊面积与水位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充分认识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特征及驱动性因素,有利于正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变化的影响。本文针对高山地区缺乏观测资料的特点,利用遥感资料重建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水位及面积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位和面积对湖泊变化描述的敏感程度,分别从湖泊类型、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讨论了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时空特征。水位可以更好地描述高山湖泊变化的时空过程,10月份是中亚高山地区湖泊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于封闭性湖泊而言,近期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湖泊扩张明显,而天山中部的湖泊水位微弱上升或保持不变,而阿尔泰山地区的湖泊处于萎缩的状态,湖泊的变化与降水及冰川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吞吐型湖泊的变化按有无水坝呈两种变化趋势,出水口建有水坝的外流湖水位下降明显,而自然状态下的外流湖水位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过度向吞吐型湖泊引水与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介绍江河、湖泊水位观测的不确定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探求水位观测不确定度计算成果,为研究水位监测等设备对水位观测的准确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6):661-662
<正>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以下简称"太湖站")建于1988年,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太湖梅梁湖之滨,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6—2015年被评为CERN优秀站,是我国湖泊科学研究无可替代的野外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梅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梅雨是我国夏季雨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多少直接与江淮地区早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有关。了解长江中下游梅雨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能为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116年来长江中下游5站逐年梅雨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其间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最后,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这个方面讨论了江淮梅雨多梅年和少梅年时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三峡蓄水工程各个时间节点处,下游地区江水位以及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而揭示研究区地下水位对三峡工程蓄水的响应迟滞和影响持续时间。结果表明:三峡大坝阶段性竣工后蓄水工程对中下游地区江水位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越远离大坝水位变化越小。到研究区位置长江水位受三峡蓄水工程影响水位下降1.3m/期,三峡库区每期蓄水工程造成研究区地下水位下降约0.35m,并且蓄水开始1.5年内水位波动较蓄水开始1.5年后大。研究区地下水位动态对每期三峡大坝蓄水工程的响应时间会持续1.5年。研究结果将对大型水利工程兴建造成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带来的资源开发利用及地质灾害等影响提供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因非点源污染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现象日渐增多,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在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上又收效甚微。本文归纳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植物体吸收,地被物和土壤层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吸附等起到净化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森林对N、P等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明显,削减率多界于60%~90%之间;此外,森林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受林带宽度、植被状况、土壤性状、森林经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越冬季候鸟栖息地面积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少霞  于秀波  范娜 《资源科学》2010,32(11):2072-2078
本文考虑了候鸟在越冬期的生态习性、食物选择及生境偏好等因素,确定了鄱阳湖候鸟栖息地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并运用RS和GIS技术,确定了典型年份以及特征水位下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同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栖息地面积及其内部结构与水位之间的关系,并从湿地与候鸟保护的角度,评估了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对候鸟栖息地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水鸟基本上都分布在莎草草滩、泥滩洼地和水深不超过60cm的浅水区;②在候鸟越冬的不同阶段,鄱阳湖湿地可以提供的候鸟栖息地面积为天然湿地面积的24%-63%,栖息地面积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冬春季的枯水位,没有对候鸟及其栖息地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水位在11~12m(吴淞高程)时,可以提供的栖息地面积最大,水位再升高,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小,当水位超过14m(吴淞高程)时,将可能无法维持现有候鸟的栖息需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提取水体信息时阈值设定模糊问题,提出一种具有稳定阈值的在反射率为0时水体与其他地物分离度最好的自动水体信息提取方法。利用不同时间段的艾比湖、博斯腾湖、鄱阳湖、阿拉湖的Landsat 8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分析水体与不同地物的反射率及主分量特征,构建一种新型水体指数——温度植被水体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Water Index, TVWI),利用监督分类得到的水体面积为参考值,分别与传统水体提取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①利用TVWI分别对2013年与2016年的艾比湖进行水体信息提取,总体精度分别为98.51%、97.33%,博斯腾湖为99.66%,鄱阳湖为98.06%,阿拉湖为99.72%,总体精度较高;②在TVWI指数中,水体与非水体区域区分度较高,在水体边界处的非水体区域出现极高的噪音值,而水体区域值大于0;③通过普适性分析得知,TVWI对湖泊适应性较好,对不同类型的湖泊水体提取精度均较高。因此,利用TVWI进行高精度无模糊阈值设定的水体信息提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富营养化对三湖影响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而导致水环境恶化,从而使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和阻碍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时也影响了社会稳定。为此,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现状,探讨湖泊富营养化原因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该文在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太富营养化、太湖、巢湖、滇池  相似文献   

15.
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多情景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应的蓄洪面积和容积。研究表明,2005年鄱阳湖洪水位曾一度超过双退圩堤进洪水位(18.50m),双退圩堤进洪后,湖泊面积实际扩大2385hm2,相应增加6907×104m3湖泊容积。为了研究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未来洪水调蓄功能的可能变化,本文设置了20.50m、21.68m、22.59m三种洪水水位情景,分别对应万亩(666.67hm2)以下单退圩堤蓄洪、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蓄洪、1998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重现三种可能情景,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与2005年相比,三种洪水情景下,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后将分别增加蓄洪面积17325hm2,57198hm2和65573hm2,分别增加蓄洪容积71426×104m3,205545×104m3和349175×104m3,退田还湖工程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16.
张奇  薛晨阳  夏军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2):1894-1902
变化环境下鄱阳湖近20年来水文节律发生了显著调整,水位持续下降,干旱化趋势严重。2022年鄱阳湖更是遭遇特大干旱,水位刷新历史最低记录。鄱阳湖极端干旱给湖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文章基于长时间系列气象水文数据分析、已有研究结果及水文预测模拟,分析了鄱阳湖干旱的影响与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98 洪水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长江流域性洪涝灾害驱使鄱阳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对1998年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驱动下,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2%,为201.5km2,水域面积增加5.5%,为206.0km2。洪涝灾害发生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了8.5%,其中湖泊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湿地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功能,湖泊对整体提升贡献率为92.4%;而水田、旱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降低。湖区整体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和娱乐文化功能分别提升了8.2%,6.6%,2.1%与6.5%,而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功能分别降低了1.8%与0.4%。此外,对鄱阳湖洪水调蓄功能价值的计算表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8.
赖力  黄贤金 《资源科学》2008,30(10):1579-1584
摘要:网围养殖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生态环境胁迫效应亦较强。以网箱养殖对东太湖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分析为基础,对1984年~2003年湖区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做出测算。结果显示:①近年来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占其产值20%强;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区生态环境成本快速攀升,90年代中后期更是进入高成本持续阶段;③成本结构中,水资源供给成本、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失几项最多。最后,笔者提出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提倡轮种轮养和生态养殖,强化规划先导,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及实施生态补偿等对策以有效减缓东太湖的生态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理论基础,利用鄱阳湖流域1992年-2006年间经济和水环境污染因子变化数据,选取典型水环境污染因子,建立表征水环境整体质量的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并分析模拟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经济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EKC曲线的特征,尽管鄱阳湖流域目前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尚不显著,但其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冲突"阶段,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加强环境教育以提高流域内人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还需对生态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