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业问题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等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我国就业及旅游业发展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978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收入和市场两方面,实证研究国内旅游人次、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收入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吸纳就业的基础产业.旅游业直接就业增速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又快于第一二产业,旅游业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全国就业、第三产业及城镇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而第一二产业促进不明显,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拉动和促进我国就业作用最大.入境旅游市场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入境旅游成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入境旅游对全国就业的促进主要通过第三产业实现.外国人旅游人次对全国总就业、第三产业、城镇就业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旅游市场,与此相反,港澳台旅游市场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明显大于外国人市场.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第三产业的发展被视为推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各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极为不同的。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力求得到我国各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同时, 对不同类型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给出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1990年至2015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城镇就业人口数量的年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判断两变量之间的滞后关系.通过建立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及二者数据关系.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建民  袁琳 《职业技术》2006,(24):95-95
第三产业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下产物。目前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迅速崛起,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从业人数以及所创GDP占本国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有着重要意义。而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总体规模扩大,但发展仍然滞后;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仍不合理,质量有待于提高。所以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第三产业。一、我国第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各类市场发育不健全。第三产业是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我国不仅在新型…  相似文献   

6.
第三产业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下产物.目前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迅速崛起,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从业人数以及所创GDP占本国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有着重要意义.而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总体规模扩大,但发展仍然滞后;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仍不合理,质量有待于提高.所以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得我国经济进入新调整期。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增加我国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31个省份的1978—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数据探讨了两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方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2)在短期,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因果关系,而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从客观上限制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消极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但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将从客观上限制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仍然有人呼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制。本文认为,按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第三产业发展面临饱和状态,如果人为推动,很有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结构矛盾。只有进行经济结构的再次优化和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第三产业发展需求,才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对就业的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就业问题不仅是当前,而且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应转向“就业优先”,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辽宁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预测未来几年劳动力供求人数和科学分析第三产业就业现状,对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第三产业就业空缺大,适应对象广,效率高,是职工下岗后再就业的主要渠道。现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富余职工,由此制约了诸多问题的解决,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把实行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同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是我国发达地区、世界发达国家共同采取的战略措施。制约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影响下岗职工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因素有: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低,就业观念陈旧和劳动力素质低下。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尚缺乏力度。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科教事业和知识经济,大力促进第三产业,以吸纳剩余劳动力,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  相似文献   

15.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这一宝贵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个经济体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同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前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5万亿美元,大学毕业生600多万;同期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1 5万亿美元,是我国的2倍,而去年美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300多万,大约是我们的1/2.吸纳劳动力最强的第三产业,我国占43.1%,美国则是78.4%,我国第三产业比例比美国小得多.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重挑战,每年至少有1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的理论及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将日益表现出重要的经济增长效应,即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效应。然而,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妨碍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两个效应”的实现。本文通过比较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内部结构失衡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行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消耗国民收入,而且也增加国民收入,教育产业的形成拉动了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矛盾,增加了就业机会.教育产业程度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国民的富裕程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发展教育产业的条件,并且教育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辽宁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预测未来几年劳动力供求人数和科学分析第三产业就业现状.对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如何确定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对策等问题.文章认为,加深对第三产业的认识,考虑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尊重第三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充分估计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是确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4个依据.应以第三产业方程为参照系确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目标.选择战略重点应以相关性强、影响大、见效快、阻力小为原则.要从空间和时序上确定战略步骤;要重视第三产业的经营对策、分配对策和供求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乌海市作为一座以煤炭而兴的工业城市,重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决定了我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多,第三产业相对较少,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就业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对此,笔者提出五方面对策, 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优势; 构建就业载体,打造社区亮点,发展公益性岗位就业,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广开门路,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