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县级电视台受地域、题材等多方面的局限,一般报道站位低、视野较窄、社会影响不大。因而县级电视台节目要上水平、上档次,采编一线记者必须加强宏观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分析、选择新闻事实,这样才能见微知著,使节目具有更深远、更广阔的指导意义。  宏观意识即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它要求记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前进的脉搏,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审时度势,将所报道的内容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以达到更加全面、透彻、深刻的效果。  县级电视台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如何增强宏观意识呢?一、宏观选材,以小…  相似文献   

2.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包括全局判断能力、全局反馈能力、全局比较能力、全局透视能力。树立宏观意识,是当好记者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作为“编外记者”的基层通讯员应不应该有宏观意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树立了宏观意识,才能把通讯员“托”到一个制高点,才能在全局的角度透视问题,才能拓  相似文献   

3.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通常是指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意识。记者的宏观意识强,站在全局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强,报道的水平就高,这是许多资深记者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4.
王骅  张荔 《青年记者》2002,(5):25-25
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瞄准中心抓“热点”、瞄准社会抓“难点”,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第一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穆青同志说过:“记者要想总理的事”。写文章要跳高,不是跳一尺,也不是跳二尺,而是要跳到全局的高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宏观上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下情的真正了解,要吃透“两头”,找到宏观(大气候)和微观(新闻事实)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杨丽芬 《新闻传播》2010,(8):127-127
写深度报道要有宏观意识,所谓宏观意识,主要是指善于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捕捉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石河子日报不少深度报道引起广大记者的共鸣和好评.其中不乏有精神品位高,眼界宽,思想境界高的作品。记得有人说过,新闻无学,新闻是一个实践过程,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掌握它的规律,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写好深度报道,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积累、再积累,创新、创新、再创新!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精彩之处让人过目难忘。比如,作者提出,写好宏观透视稿件,“前提是走近,是深入”;“党报记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取材,思考的高度决定稿件的深度”——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联想到目前新闻队伍中一些人存在着浮躁之风,此文作者总结的体会就显得尤为可贵。作为一名驻站记者,你想写出宏观透视驻在地发展走势的精品力作吗?请从踏踏实实的调研、思考做起,舍此别无捷径——这就是阅读此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的宏观视角,是指观察和思考问题,不管是对宏观现象还是微观现象的报道,都要做到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8.
从把握上级的指示精神中发现角度.一般来说,记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中央军委一个时期的方针、决策,深刻认识上级的指示精神,这样才能站在全局高度,找出最佳角度,写出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较强的稿件.  相似文献   

9.
刘杨 《新闻实践》2001,(12):36-37
新闻报道不仅要有闪光的主题,还要有好的报道角度。报道角度指的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发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者侧重点。好的角度不但可以吸引读者,帮助人们增长见闻、获取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可以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使读者感受社会发展的强劲脉搏,激发起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特别是在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四通八达,同一个新闻主题往往被新闻嗅觉灵敏的好几家媒体所共享,记者要想写出与众不同、出奇制胜的新闻,赢得读者,也不得不在新闻角度选取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没有收录“宏观报道”这个词。本文说的“宏观报道”是相对“微观报道”而言。后者是指那种反映一人一事或一较小单位的新闻稿,前者是指那种反映全局的新闻稿。“宏观”是英文的意译,它源出于希腊文,原意是“大”。《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和记者凌志军、贾建舟采写的《登泰山更知天下阔——从山东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载1994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便是典型的宏观报道。 笔者认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应该更加重视宏观报道,不论是在宣传领域的拓宽、题材的选择、角度的选取方面,还是表现手法的多样、版面  相似文献   

11.
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二等奖通讯《上边"极端重要"下面"鸟枪充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山西分会场小记》,是一条特色鲜明的通讯。一、小角度,大主题这篇通讯的成功之处首先来自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2005-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谈到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山西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08,(12):65-65
政策环境是电视合法性危机的第一个来源。政策环境要求电视从宏观、全局、长远利益等角度去考虑自身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它代表的是一种长远意义上的合法性,也是一种直接的强制力量,电视机构必须尽全力化解可能出现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一、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记者编辑高层次的思维展现,换句话说,宏观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能有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会帮助记者在微观上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更好地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出佳品。几年来我台拍摄的一批档次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作品,都是在宏观上把握成功,采访深入细致,拍摄制作讲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青年记者座谈会上,有的同志发表这样一种看法:记者要增强宏观意识,就得到全国跑跑,多看一些地方。按地区或行业采访,受分工范围所限,不利于树立宏观意识。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觉得,有是处,也有偏颇。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宏观意识?宏观者,全局之谓也。宏观意识,即全局观念。记者的宏观意识,就是记者把握大局的能力,洞察事物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体现在采访写作上,就是: 其一,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判断哪些应  相似文献   

16.
地方市级广电记者日常的工作生活地处国家的一隅,但是,只要胸怀祖国,放眼全局,也就能站上制高点,捕获到价值大的新闻信息。本文作者联系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地市广电媒体记者采写新闻也应谋全局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提出:地方广电传播覆盖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本地一域,谋全局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然,而与此同时,对外宣传地方,也应转变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开阔新闻视野,树立新闻意识,跟上时代脉搏。这才能与时俱进。此文对地方记者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由于受所在区位的局限和影响,在报道中更应时常提醒自己,努力跳出地方小圈子,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全局的高度,用宏观的眼光,审时度势,把握新闻事件。何以这样说,道理很简单。从理论上讲。首先,党报的性质和党报记者的基本职责决定了其报道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是由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决定的。各地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过去  相似文献   

18.
陈家爽 《新闻世界》2013,(10):86-88
在新闻写作中,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去透视、寻找、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如何选得最佳的新闻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怎样抓特点?     
一、看清形势抓特点。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中心,记者在报道中抓特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摸准“火候”。同时要看清形势,也就是站在全局高度看形势,记者胸中有了全局,才能恰当的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义,才知道什么是该抓的、有特点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能不能写出大家公认的好新闻,能不能写出新闻精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但在采访活动中有没有宏观把握意识,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曾这样比喻说:“人民日报社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当然不是做总理做的事情。”想总理想的事,就是想全局的事,想党的中心工作、战略目标;就是关注国家改革走势、历史进程,然后再对照本地区在大局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就不至于把只在小小的局部有一定代表性,而在全局中并没什么意义的事;把在小小局部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