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我初步探索出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结构——三步读书法。即课堂上通过师生三次读、议、练、步步深入、把教师应讲的内容融于读、议、练之中,从而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步读书法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了解性读书。这一步读书,主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读之前,教师可先作扼要的提示(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指出文章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有关结构线索的提示。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什么?让学生读通课文。在对一个班级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快速了解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让学生朗读课文。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读通课文”。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读通课文呢?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教师指导好小学生的朗读小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知识障碍,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一是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二是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让学生读上一遍就草草收兵,让读书仅仅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课文之美,读出语言之美,读出生活之美。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一味地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什么?让学生读通课文。在对一个班级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快速了解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让学生朗读课文。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读通课文"。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读通课文呢?一、明确目标"读通"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个训练目标,教师要了然于胸。"读通"只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标点符号和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读  相似文献   

6.
传授劳动技能,学会劳动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清劳动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实践。在传授劳动方法时,可采取以下步骤:首先,读课文、看插图。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布置好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读。另外,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然后,听讲解、看示范。在看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准示范操作的每一个要领,而且要求学生领会教师对动作的讲解。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勤动手、多操作。动手做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理论去实践。这种实践以模仿为主,它是劳技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模仿教…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就清楚地说明,对课内自读课文既不能由老师包干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首先,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讲读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要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要区分课文在体裁、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要忆起前课,那么在自读新课之时就会触类旁通了。比如阅读《难老泉》一文,则可联系《雨中登泰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和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也要靠读。低年级读的训练尤其要注意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让学生通过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中我按初读、再读、细读三步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初读识音辨意,重在读通课文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9.
“精读学方法”。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一类文章写作的范例,要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不但让学生感觉到课文写得好,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写得好”的问题去一步步探索课文的用词、结句、谋篇,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写作。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中心句,体会写作意图;综观全文,理清文章条理;抠关键词,领会表达意趣。”“自读仿方法”。自读课文既包括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也包括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要让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自觉地仿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如小学语文第10册《冀中的地道战》…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三部曲"一、根据单元要求,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拟定学习目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课文学习之前,先拟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从。那么,学生如何制定出一篇自读课文的具体学习目标呢...  相似文献   

11.
赵晓雅 《陕西教育》2007,(10):42-42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反复读准宇音,从而为读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把带有生字的句子作上记号,为下一步结合句子理解字义做好准备。然后再去认真通读课文。这个方法好懂好记好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有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爱家乡的翠竹》的阅读训练程序可这样设计:第一步,初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前先看题目,就可以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作者家乡的翠竹。再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读不准音的字,应查阅工具书。尔后,让学生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第二步,细读课文。细读课文时,要一句~句地读,要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字词要放到句子里理解,也就是通过“语境”,对含有这个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反复实践,我总结出了一种以学法指导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扶放式四步教学:整体感知,精读片断,仿读片断,巩固练习。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1课峨的老师》的教学为例。该文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品质特点的写作方法,并颌会词语运用的精当。还要让学生懂得写人散文的阅读方法。第一步,整体感知。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由教师精心设计)自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梗概,弄清文章的条理和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鳍一步,…  相似文献   

14.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15.
第一步: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朗读全文,要求达到正确地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达尔文小时候和小动物之间的事。教师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读准每一个字音,特别读准生字和难字的字音,注意轻声和儿  相似文献   

16.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17.
英语五步层次教学法敦煌市五墩中学李滋彪“层次教学法”就是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授课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第一步:老师在解决了本课的生单词、生短语之后,让学生自读句型或课文。读时,提醒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句型...  相似文献   

18.
朗读指导方法谈李建成一、设计问题——指导读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  相似文献   

19.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①仔细阅读课文、课后习题和课文后列出的生字;②编好自然段段码;③将课后生字表上每个生字的拼音注到课文该字的上一行,并用横线将那个生字组成的生词划出;④查字典、词典,自学生字词;⑤提出疑难问题:⑥了解课文大意,朗读课文。第二步:读议。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以问带读、以议促读、以讲助读,并注意在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议。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的字、词、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材 ,每册都编排了不少的自读课文。对这些课文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按大纲要求(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阅读 ,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教学 ,他们或跳过不教 ,或仅让学生读读罢了 ,或全当讲读课文包办代替……如此种种 ,不但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也一次次地放弃了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那么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以下的“五步法”比较可行。第一步 :读 即由学生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自己解决遇到的生字词 ,读懂句、段的意思 ,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作者思路 ,主动接受作者传递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