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楚国吸收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铸造出长剑.楚国不但拥有射术精湛的高手,而且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长兵的缩短,短兵的延长",显示了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也使武艺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实.荆楚地区独特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战国初期,在楚国上层贵族中流行导引养生术,深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练养结合是荆楚武术的特点.楚人"赴江刺蛟、遂断其头"的刚勇品性,闪耀着楚人尚武的精神光芒.楚人尚武,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民族体育风格,正如<史记>中云:"楚人剽疾,勿与争锋是也".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继承并运用源于远古时代的荆楚武术,在实战考验中突飞猛进.楚国拥有先进的铸造技艺,生产的兵器锋利,创造出众多的新式武器.楚国在吸收了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铸造出了长剑.楚国不但拥有射术精湛的高手,而且在善射的同时,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长兵的缩短,短兵的延长,显示了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也使武艺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实.战国初期,在楚国上层贵族中流传着导引养生术,<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汉代及汉以前的导引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深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练养结合是荆楚武术的特点,注重身体内部功能的提高,重视人体各机能器官之间、人的精气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荆楚地区独特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特定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之『尚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梁启超尚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以及梁启超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原因的分析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甲午惨败成了士人开始新觉醒的一个转机,整军经武、尚武爱国成为时代强音;2.梁氏所言之"尚武",其要旨是在文化精神层面;3."国势之一统"、"儒教之流失"、"霸者之摧荡"、"习俗之濡染"是梁氏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的四大总结.  相似文献   

4.
尚武精神就是指崇尚武力、止戈为武,推崇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尚武精神在先秦与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尚武精神这一特定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通过尚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特点,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尚武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深入解读了梁启超"尚武"思想的内涵:尚武精神源自"进化论"与"周易"思想;"尚武"精神是衡量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身体强健是优秀的"新民"必备素质之一;"尚武"的精髓在于发展身体和精神并维持和助长其人格精神;体育教育是培养"新民"尚武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的当代意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关乎国力的强盛;有助于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提倡学校体育中的"三力"教育;提倡青少年学生注意劳逸结合。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尚武精神进行严密考证,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较为重大的尚武思潮,一是先秦的"养士"之风,二是甲午战争后,国难下兴起的尚武新风尚。为了继承"尚武"传统,弘扬"尚武"精神,还着力研究了中国"尚武"兴衰的原因,其因可归结为中国人感性意识的压抑,血缘机制的束缚,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并由此促发了借体育之光发扬尚武精神的期盼。  相似文献   

7.
"射庐与学宫"中的体育文化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西周时期“射庐与学宫”及“射庐与学宫”中军事体育文化进行考释。结果显示:“(共)王才(在)周新宫,王射于射庐。”“射庐”即天子与群臣进行“习武习射”的固定场所。“学宫”即国都中的贵族子弟进行射术训练和军事体育活动的场所。“射庐”中以射侯(靶)练习为主,而“学宫”则以“弋射水鸟”等为主的实战训练,以军事体育训练和军事体育教育为目的。东周“主皮之射”乃西周“射庐与学宫”中习武之射的传承与发展。龙廾  相似文献   

8.
论吴越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存在的体育活动形式以及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吴越体育以军事体育为主,其中水军体育包括击棹操舟、潜水等,陆军体育包括剑术、弩射、奔跑等;由于受地域环境、战争以及古代宗教活动的影响,吴越体育具有军事体育和宗教体育特征;尚武重义的胆剑精神、开放思想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是吴越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楚竞技略议     
楚,竞技项目甚多,有弓射、弩射、弹射、剑术、钧强、田猎、角抵、竞渡弄丸、体操、导引、博弈……等。它源于社会实践,用于社会实践。楚人擅竞技,是楚人尚武精神的天然流露。楚人的先民长期以来在四面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图生存,在穹偏僻壤中艰难地求发展,由此,形成了楚国君臣上下异强烈的竞争心理和图强信念。楚人普遍的竞技活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对于楚国力的强盛乃至疆土的拓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科考"武科"的历史沿革、考选内容、体育文化价值和弊端等进行系统研究."武科"又称"武举",宋承唐制,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设立.考试内容以骑射弓马为主,内场有策论(诸家兵法)."武科"有助于宋朝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为国家遴选优秀的军事体育人才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宋朝300年间,"武科"虽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和支持,历经77榜却未选拔出一位名将,存在"武科"标准以文为主和拘于制度化运作等弊端.  相似文献   

11.
旨在“继承民族遗产,发展民族体育”的“满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召开。 这是我国首次就一个民族的体育产生、发展和历史变迁等问题举办学术研讨活动。 讨论会共评选出国内体育史学者提交的论文29篇。这些沦文涉及满族传统体育的各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满族民间体育、军事体育、宫廷体育,项目有冰嬉、骑射、珍珠球等。这些论文探讨了满族传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朝雍正元年以前涉及纳西族的文字记载,把纳西民族记载成尚武好勇的民族,但是清政府在纳西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之后,史料记载纳西人"性柔弱","生性懦弱"等。该研究通过对纳西族改土归流前后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来探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尚武教育发展历程,认为原始社会产生了尚武教育的萌芽,夏商西周时期出现蓬勃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沦为礼仪道德教化的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度勃兴,唐宋元明清时期则与武举考试息息相关,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古代尚武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精于骑射和武艺是古代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尚武教育时兴时废,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以及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需要。基于民族强弱兴衰与尚武教育的密切关联,以史为鉴,主张当下学校教育重塑新时代的崇力尚武精神,并且应当从小抓起。  相似文献   

14.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国民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当代年轻人须身怀的精神基础。尚武精神是一种国民精神,是一种不甘落后,不敢压迫的斗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尚武精神是必要的,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尚武精神是民族不可丢却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修改与磨合,才能不断完善。然体育教学是育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融合成为一个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尚武精神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探索什么是尚武精神以及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6,(7)
正漆器遍布古代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楚人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彰显出楚文化独有的气质。九连墩楚墓漆器即是研究楚国漆器艺术和先秦时期楚人精神状态、审美观念的珍贵材料,代表了楚国制漆业的最高水平。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与兴隆镇之间的一条南北向岗地上耸立着9座墓冢,当地称  相似文献   

17.
金代女真体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金代女真民族体育教育内容、体育管理形式、考试制度以及基本特征。主要结论:金代女真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尚武精神和骑射技能;金代女真体育依托猛安谋克组织以及按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金代科举中的女真进士科的骑射加试反映了女真人希望保持本民族尚武精神的一面;金代女真体育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建议:总结金代女真体育管理及体育教育的经验教训,体育管理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康有为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康有为推崇动,积极宣扬政治改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之风,其尚武爱国、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康有为的体育思想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已有成果,着重培养文武兼修的全能新人,其重视体育教育在新式人才养成中的作用的体育思想开了近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先河,培养了大量体用兼备的人才;康有为极力提倡旨在富国强兵的尚武精神,提出建立民兵团练的具体措施,在其尚武的体育思想感染下,民间体育组织迅速成长起来,同时留学生归国后创办体育学校和组织的举动促进了西方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罗马人虽然背叛了古希腊体育化的游戏意识,但继承了希腊人的尚武精神,推翻罗马帝国的日尔曼人,接受了基督教的感化,但并没有溟灭飙悍天性。对这种体育精神,恩格斯也倍加推崇。这种体育精神是西方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尚武的体育精神与商业化、科学技术、开明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着西方社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体育与民族伦理、与政治经济化密切相关,它的精神或品质与现代化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武术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远古至战国时期的武当山武术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当山地区远古猿人的生存竞争活动及部落战争孕育了原始的武当山武术活动;“楚人先祖”的尚武强兵,立国建都,刺激发展了武当山武术;楚人“武当”秦、巴入侵的战争促使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