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纵观目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一个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主要是以党报党刊、通讯社、出版社为主。还有一个则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其主要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为基础。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甚至此消彼长,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将会是中国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面对这样的局面,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务之急。好在近几年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出版单位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活动领域找到了交集,并且以公益的平台开始了良性的合作。本文通过研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在公益出版传播实践中的互动情况和模式,分析它们的互动动因和互动关系,探讨互动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Web2.0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播环境的改变,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情况的复杂性,“官方”和“民间”舆论场在日常性的宣传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都存在一些差异.打通两个舆论场,加强官方和民间的互动、沟通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着重以国家电视台和微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李志飞 《传媒》2015,(6):72-75
网众传播开启了“全民微时代”,民间舆论影响也愈来愈大:不仅打破了传统官方舆论场的垄断,还对社会结构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鉴于民间舆论场的新变化与强大功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渗入到民间舆论场内,实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最大重叠.本文通过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博弈与发展,对打通、聚合两个舆论场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聚合的隐性路径和坚守原则,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力,期冀为促进“两个舆论场”的聚合、发挥社会舆论正能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8.
孟育耀 《传媒》2018,(12):94-96
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舆论格局发生巨变.以受众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日益活跃,逐渐与由传者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分庭抗礼.由于形成过程、关注角度、惯习的差别,两个舆论场呈现出错位分化与合意共生现象.本文尝试提出促使两个舆论场互动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邴正 《中国记者》2013,(1):47-48
这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舆论场交叉互动的时代。在协调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关系时,一定要重视官方舆论场内部各不同舆论场之间、民间舆论场内部各不同舆论场之间、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多边互动的复杂关系。要学会面对多元舆论场的分化与整合的工作。争取有合有分的多样化舆论引导策略,才能把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5):31-35
本文从央视东莞报道引发的舆论风波出发,分析信息传播背后的深层逻辑:央视三重角色引发的价值观冲突、多元化传播平台对舆论的离散效应、央视官方背景引发的系统性对抗式解读、民间话语对官方话语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舆论场的存在,使舆论引导的无力化成为常态,长此以往将影响党和政府的执政威信。在分析当下舆论场上多元舆论主体话语权争夺情况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融合两个信息场和两个舆论场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常志鹏 《中国广播》2012,(12):87-87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为官民舆论场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本文以美国大选热门微博为分析对象,从生活政治的视角考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如何就具体政治议题在微博中呈现内容,如何进行互动以及型塑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官方舆论场牢牢把握住核心议题和价值立场,而民间则起到提供多元信息、对政治议题进行生活化解读的作用,两者处于互相补充、互相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孟建  卞清 《新闻传播》2011,(2):6-8,10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极为重大的变化,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话语秩序已全然改变.新的舆论环境需要新的舆论引导思路,本文对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和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妨改变以往单一考虑官方话语传播的思路,转向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博弈的动态关系中去考虑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媒介融合关键问题
  媒介融合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多元舆论场。当前舆论场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包括: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官方舆论场在重大事件中缺乏引导力,民间舆论场以微博为主导和驱动,舆论场中缺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等等。面对这种态势,我们认为,“两个舆论场”的弊端正在凸显,媒介融合过程中有必要推进“三个舆论场”的重构。这三个舆论场分别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以都市类媒体为核心的大众舆论场以及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15.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2,(30):4-5
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化交集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传播格局和生存方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与冲突,迫切需要新型主流媒体担负起价值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桥梁职能。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的特征,官方话语权建设的目标等,探讨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沟通能力结构优化,以打通两个舆论场、形成更高程度共识,体制创新、形成有效政治传播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在传统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之外,又构建了一个微博所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这双重舆论影响下,传统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已经略显失效。本文从微博传播特性出发,分析微博引发的舆论场变化,并为微博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危机传播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微博已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政务微博发展迅猛,网友对微博问政也给予持续关注。在两年多时间里,微博为党政机关与社会沟通带来新机遇,逐渐成为“全天候”互动和“零距离”对话的重要平台。政务微博可以实现民间、官方两个舆论场的对接和沟通,消弭彼此之间的对立情绪,成为一支沟通两个舆论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又锋 《青年记者》2008,(15):17-18
民间舆论场VS官方舆论场 互联网促生的草根新闻,虽然是新生事物,但笔者认为,它与传统新闻的关系其实是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自古至今始终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官方极力营造(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场,可以称之为官方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口头舆论场,可以称之为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