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学生写作难,教师教学难,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在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上付出的努力颇多,但获得的实际效益却不容乐观,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生活作文作为写作教学的一种理念和改革策略,能从源头上消除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写作现状,培养学生日后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交际技能和写作技能,需要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8,(A3):26-2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3.
一、在作文教学理念上增强“三性” 1.自主性。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在作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己的文章自己写,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种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写作方式,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宣文玲 《陕西教育》2004,(10):40-40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没有需要,而又必须得完成的沉重的负担。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写作过程也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源。在这种偏离写作本质的应试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思想缺乏、个性淹没、思维僵化、语言枯涩、技巧雷同,成了个性缺失的无魂文。作文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培养写作思维,而良好的写作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从生活中获取真实情感,再投入到作文的写作中去,这样作文才能效益倍增。所以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任务型的写作教学过程当中,积累作文的素材,获取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的产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文就是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和谐统一。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离,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中探究写作之源,学生往往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生活气息,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作文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作者 须得拥有一定生活经历,对生活所理解和领悟之后,才能产生写作欲望,进而写生较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说话",这是叶圣陶先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观点,他长期不断推出新的理念和进行文化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叶老从人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的"为需要而写作"的写作教学观极具现代意识,是现代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对当今作文教学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蓉瑾 《中国德育》2006,1(9):69-71
一、基本理念:“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通常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容易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害怕作文,作文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写作应有感而发,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小学生往往不会挖掘身边题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小学生情绪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是我结合我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而设计的一种写作教学新样式。其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点滴小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晴雨表”将写作定位于“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作文的文字技巧和表达形式,而是学生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不仅是对文本的评改,还是师生之间真情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小学生作文,更在于教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9.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课堂教学备受关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注重导写点拨和下水示范。导写点拨主要是从感情上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导写时需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听读老师的下水作文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产生写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教师现身说法,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使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指导有非常直观的材料。教师精彩的导写点拨和示范二者相辅相成,课堂作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必须紧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写实开始,写孩子们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写真人真事,写实物实景。  相似文献   

12.
徐兆云 《中学教育》2002,(12):13-16
一、研究目的写作需要一些天分。对一般的学生说来 ,写作是一件枯燥的困难的事。许多优秀的写作教程 ,适合于在写作上积累了一定感性认识的人阅读 ;不会写的人读了 ,往往不知所云 ,仍然无从下笔。本文研究的目的是 ,帮助学生审视并发现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鲜活之处 ,使之找到真感觉 ,写好真感觉 ,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根本上优化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素质。二、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1、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确定一些切合实际并且兴趣盎然的写作题材。2、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作文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我们要摈弃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论述,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也为作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就业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向导理念。语文学科教学核心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是当前中职作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文教学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写。作文课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情况。面对作文教学的这一尴尬境地。开展与中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作文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作者尝试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入手。拓展写作空间,利用知识迁移.以阅读带动写作,并适时运用鼓励艺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领域里.作文是一门课程.需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去进行作文课堂教学和作文课外练习活动。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至于教师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和兴趣而随意命题,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写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改变学生这种被动消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柳齐鸿 《现代语文》2010,(7):126-127
在作文教学这一块,笔者可谓是“勤”字当头:在学生写作之前,苦苦地写“下水作文”;待学生将作文交上来以后,赶日赶夜、逐字逐句地给学生批阅。最终,笔者对作文课望而生畏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水平都不见明显提高。于是;笔者开始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笔者认识到;过去之所以“人辛苦了戏却不好看”,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7,(13)
所谓"正本清源",是指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写作的本体,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学生是作文的主人,每个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灵感冲动、表达能力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这一  相似文献   

19.
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之一。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怎么写”,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学生被当作消极的接受知识的贮存器,造成学生作文脱离实际,对作文无激情。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写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个层面上讲,学写“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词就是要求我们摆脱束缚,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不囿于传统作文的套路。同时,从创新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热点”,指导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物。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他们自主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