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反思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坚持教与学的反思,可以不断推进探究的深入、持久化,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做好教与学的反思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是指教育事业要常干常新,教育创新不是简单地"贴标签",也不是盲目地否定过去,另起炉灶,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日有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可以说没有教学反思就谈不上什么教学创新。因此.笔者经过反思,体会有“四不一”。  相似文献   

4.
李春江 《成才之路》2010,(11):I0017-I0017
新课程要求担任物理教学的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如果物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对自己的教学不做认真反思,则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5.
“反思”指的是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它作为个体不断趋于成熟和理智的手段之一,是古已有之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反思,“静坐常思己过”也是反思.关于反思的思想不断发展,不断成熟,时至今日,反思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反思性教学方法是教学成果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因素,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中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将反思性教学运用至中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引导中学数学教师在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新途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即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进行中的反思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贯穿教师“反思”的始终。所以从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反思性思维”出发,将教师监控能力有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则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着“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就“互动诱思探究”和“项目引导探究”两则教学案例进行反思,感悟到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心灵体验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8.
“教”与“学”如同教学质量的两只翅膀,只有师与生双翅有力,教与学两翼互动,才能使教学质量飞扬.在解题教学中教学反思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反思教学,既要强化教师“教”的反思,又要关注学生“学”的反思.这样既能磨砺教师的教学本领,又能锤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就一道试题的变式教学,谈谈教与学的双重反思,希望能带给读者一点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杨朝玉 《新疆教育》2013,(16):99-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自我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尤显突出。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教学课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层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些许遗憾的艺术.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得到提升。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反思。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切身体会到:只有在教学中时常反思.教师才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教学中时常反思.教师才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地得以提升.一、教学理念必须反思  相似文献   

11.
林介平 《考试周刊》2011,(24):29-30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均说明了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如今,当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发生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教育教学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正是基于此,当下.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注重反思。  相似文献   

13.
“学而不思则罔”,基于反思的初中数学教学旨在“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重要的,站在教师教的视角进行反思更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教师反思的多.重视学生反思的少.教与学两方面的反思呈现的是教的反思“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毫无疑问,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少了反思.将会出现“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局面.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才能促使其有效学习数学.并把学习引向深入.从而使他们明白学了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的效果如何、学习的方法正确吗等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堂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解剖,做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改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数学就离不开解题,而解题教学是高三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怎样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这是很多高三教师和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解题仅仅是复习、巩固的开始,而不是复习的结束,功夫不仅要下在解题上,更要用在反思上,要通过反思,做一道题,会一类题;要通过反思,  相似文献   

19.
对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大部分的研究不但缺乏对深层的教师教学反思价值的探讨.还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笔者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考察,论证教师进行教学反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还在个案研究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制约教师反思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切合教师日常生活的有效教学反思策略,并从动态过程角度对“有效教学反思”进行了解析.提出了“有效”的标准、“有效”与“效率”的关系以及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此话道出了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写教学反思。然而.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时下的教学反思已然成了“鸡肋”.甚至成为教师的一种负累。细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的教学反思未能做到以下几点.致使反思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