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材简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小女孩在下着大雪的平安夜被冻死的情景。课文主要写了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明确小女孩的痛苦,使学生产生同情心;2.憎恨当时社会整体的道德缺失、善心的冷漠;3.激发学生让人间充满爱的决心;4.培养学生读文动脑、思维创新的意识。教学片断:(一)产生同情之心  相似文献   

2.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文章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想,通过现实与幻想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比中体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童话最富于幻想,幻想就是作者的想像。因此阅读童话要善于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每次都出现幻象,这时,同学们就要用想像来理解,小女孩光着脚,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一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又不敢回家。她又冷、又饿、又寂寞、又孤独,她渴望温暖、饱餐和亲人,所以产生了以上幻象。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幻想的现实基础。幻想是虚构的,拟人化的方法容易给人虚构的感觉。但是,我们阅读时要把童话中的故事当做是真实的,从中领会童话中的基本思想,接受思想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认识童话中的人。童话中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虽…  相似文献   

4.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带着美好的幻想含笑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感悟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针对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困惑了:怎样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因为学生对小女孩艰难生活感受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对下文种种幻想  相似文献   

6.
深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闪闪的星星,下面是无垠的海面,渔船的灯火在轻轻摇曳,大海太迷人了.这时,一个小女孩来到了沙滩上,她注视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听着哗哗的海浪声.小女孩赶紧脱下鞋子,留下了一个个歪歪斜斜的小脚印,也留下了迷离的幻想……哦!那正是我——一个四岁小女孩第一次与海的拥抱.八年后,我又一次重返儿时的那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7.
深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闪闪的星星,下面是无垠的海面,渔船的灯火在轻轻摇曳,大海太迷人了.这时,一个小女孩来到了沙滩上,她注视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听着哗哗的海浪声.小女孩赶紧脱下鞋子,留下了一个个歪歪斜斜的小脚印,也留下了迷离的幻想……哦!那正是我--一个四岁小女孩第一次与海的拥抱.八年后,我又一次重返儿时的那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8.
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困惑了:怎样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因为学生对小女孩艰难生活感受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对下文种种幻想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柏延霞 《甘肃教育》2014,(24):120-120
正《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课文先叙述下着雪的大年夜,天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笔者通过聆听窦桂梅老师的课,在欣赏这部西方童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窦老师教学智慧之魅  相似文献   

10.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1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充满美好幻想的童话故事。故事叙述了那个在除夕之夜用火柴来取暖、在幻想中寻找幸福、最后含着微笑冻死在冰天雪地街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者为了尽写小女孩极度贫寒的家境,  相似文献   

11.
兴趣——创新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情境激趣。作文前,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我们在“六一”刚过的一次课上。以故事创设了一个“六一”动物运动会的情景,让学生来当运动会的裁判。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地以裁判的身份来评说各位“运动员”的表现。 语言激趣。入情入境的语言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热情。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们让学生写了一篇《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文。我们这样用语言导入:寒冷的大年夜啊,你带走了可怜的小女孩,带走了她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同学们,看看你的金色童年,你在想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某小学去听一位老师讲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先后四次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墙上”擦火柴取暖的动作。有一位小学生举手问道:“老师,火柴‘在墙上’怎  相似文献   

13.
小学中年级学生最富于想像和幻想,教师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让学生在想像习作的实践中大胆写,抒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真情实感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描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几次擦燃火柴的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突出了现实生活与希望幻想之间的强烈反差,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孩子的热爱和同情。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为线索  相似文献   

15.
<正>1.语调。朗读时,让学生注意语调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把握它们,朗读时和文章内容一起协调情感处理。如在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语句时,可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想的语句时,可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当幻想破灭,小女孩回到残酷现实时,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2.重音。在朗读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如何读好重音,从语言环境中明确重音,教师要用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句子中重音的情况进行区分。学生在朗读感情强烈的语句时一般会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美于课堂教学中,是其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让美凸显呢? 一、巧设问题,感受美 教学中可通过精心构思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知中完成审美过程,形成审美体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可这样设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她为什么这么做?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设问让学生明确: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与幻想中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形成  相似文献   

17.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第九册) 是十九世纪丹麦名作家——安徙生的童话名著。作者以细腻而动人的笔触,丰富的幻想,描写了圣诞节之夜一个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对小女孩寄予无限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丰富的幻想。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8.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师:小女孩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出现了什么幻觉?生:小女孩共擦了五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慈爱的奶奶,最后一次是奶奶把小女孩带走了。师:同学们,如果小女孩再擦一次火柴,她还可能会看见什么?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文添加一段内容,看看谁能成为未来的安徒生。(给学生五分钟动笔准备的时间)生: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看见了爸爸。爸爸正坐在桌子旁边,享受着美味佳肴。爸爸是那么的温和,他不停地…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三、四年级的习作教学要求和新理念是:"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这个要求,我在上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习作8作文指导课时,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上的几幅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编写童话故事,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叶枫 《黑河教育》2011,(3):23-23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擦火柴”和“冻死街头”两部分,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