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陈文茜将自己的新年描述得活色生香。全家族的人会从世界各地回来聚在一起,然后由她来安排一大家族的人吃吃喝喝,出门旅游。虽然已46岁,且没有个人的家庭,但她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生活,总是这么热闹,快乐。  相似文献   

2.
感觉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了一辈子东西,说大话算是作品,说实话仅算作文。几十几的人了,又靠卖文为生,老说自己写的东西是小学生的作文,自己脸红不说,别人还会说是虚伪。为了给自己抹粉,也为了让别人说声真诚,就硬着脖子承认作家了作品了。我这人土里生土里长,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研究过土夫子和洋夫子,不敢冒充秀才。要说创作经验,一点也没有。经验是什么?是把成绩和成就总结起来,供别人学习,供自己陶醉的东西。这东西是个好玩艺,越总结成就越大,越总结缺点越少。我不会总结,也没这个宝贵习惯,便找不出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辉煌,便总是没有信心,越写越发现自己不中。这不是虚心,我也是个人,也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充分肯定。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者与推动者,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要求。新闻媒体若不坚定文化自信,舆论引导效果就会打折扣。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抓好切实可行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有位农村通讯员,文采不错,但是,当他辛辛苦苦地采写到的稿子被一次次否定后、当他的不懈努力被别人冷嘲热讽时,他的热情渐渐冷却了.本来,他有极好的素质和基础,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而他却半途而废了,关键在于他精神世界里缺少自信这一人生支柱.  相似文献   

5.
曾琳苏 《大观周刊》2012,(26):271-272
人是需要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是三月的小雨滋润禾苗;自信是沙漠中的绿洲充满惬意;自信是迷航中的灯塔带来希望,自信是撑起精神的广漠天空的柱子的依托。罗曼·罗兰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李白也曾豪迈地提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途径很多,体育活动就是一条行之有效之路。本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做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6.
敢于亮丑     
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子,我像大多数初学的报道员一样,也有过一段百投不中的经历。那是1991年5月,我参加完报道员培训班回到连队,写稿的热情很高。尽管训练一天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稿子,而且每天至少要写一篇。中午别人休息了,我就趴在床铺上写;晚上熄灯后,我以复习功课为由,悄悄地到连队会议室里去爬格子。每当别人问我在写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是写信。只要听到脚步声,我就急忙把稿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见。稿子写完后,我总是匆匆忙忙看上一遍就悄悄地发走了。这样三个月下来,我投出的近百…  相似文献   

7.
有些记者看到别人不断写出有份量有影响的好新闻,非常羡慕,同时又为自己的作品总是打不响而大伤脑筋,埋怨运气不好,机遇不佳,好新闻总是轮不到自己碰上。新闻采写中的“机遇”,据我个人所见,似可分为两  相似文献   

8.
巩俐在回答记者提问10年后与张艺谋再度合作时对张的印象时说:"他变得更平和了,那个平和代表了一个人的自信,就是他的自信程度让他不会去随意地说话或者发脾气或者有一些不满的东西"。以此反思人格塑造:我认为"平和"是人格的一种高境界, "平和"不是没有性格,不是没有锐气,不是没有激情。"平和"恰恰是包容了性格、锐气、激情的智慧与力量的体现。以此反思办报:有些报纸就不"平和",总想到扯眼球、冲击力,一个个黑标题就像一根根棒子,生生砸在别人脑门上。刺刀见红的抨击,赤裸裸的呐喊,其实是不自信、没有力量与  相似文献   

9.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10.
雨川 《新闻天地》2011,(12):58-60
“懂事起,我就想找到父母.但一直没敢向别人透露。直到收获残奥首金.急切渴望父母的心情愈演愈烈……”20儿年10月中旬.就在第八届残运会闭幕前夕.一条寻亲微博迅速传遍网络。发这条微博的博主叫江建,也是摘得第八届残运会首枚金牌的冠军。但没有人会想到.赛场上坚强自信的江建,其实早在21年前就因患重病,被父母无奈遗弃。  相似文献   

11.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逢开会、听报告、参加业务培训等等,无论你记得多么快,别人的话总是无法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在记录的现场,当别人想看看你的记录时,你总有一种羞涩感,为什么?一怕自己的字写得不好让人见笑,二怕内容记得不全伤了自尊,因此,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将笔记本递给人家时,就会来一句先发制人:我也记得不全。  相似文献   

12.
有些作者看到别人不断写出有份量有影响的好新闻,非常羡慕,同时又为自己总是写不出好新闻而伤感,埋怨运气不好,机遇不佳,好新闻总是轮不到自己碰上。新闻采写中到底是否存在“机遇”?回答是肯定的。据我个人所见,新闻采写中的“机遇”似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巧遇。譬如:一座楼房突然起火,这时你正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报纸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高质量的追求,大量增加了各种副刊的版面。这是件好事。但是,随着版面上日益出现的“近亲繁殖”,读者不满意了,说:“副刊是广大群众欣赏的百花园,自然是好作品争奇斗艳的平台,而不是几个人的‘自留地’”。 读者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报纸副刊的“自留地”现象确实存在。只要你稍一注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副刊版面发文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总是几个“熟面孔”。而了解实际情况的,就知道这些熟面孔,有的就是掌管副刊的头头或他们的铁哥铁姐  相似文献   

14.
先讲个寓言: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嘲笑蝉儿:“你的歌声太刺耳,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对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九官鸟学别人说话,主要是只会模仿,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这种靠模仿过日子的人也不少。别人写了改革增效益的稿子,他急忙依葫芦画瓢,跟着来了篇改革效益增,有的甚至结构相同,导语相似,内容相像。  相似文献   

15.
许博渊 《新闻世界》2009,(6):179-179
一个人不可不谦虚,也不可没有自信心和自傲感。一个民族也如此。但自信过满往往会变成自恋,自豪也往往会变成自大,吞食了谦虚。最近,有人说了一句“中国人需要管”,引来了一片骂声。  相似文献   

16.
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当前新闻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各主流媒体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当前,有必要总结经验、深入探讨,进一步把"中国梦"报道引向深入. 一是要准确把握报道角度.要把"中国梦"报道同宣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受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前要突出宣传实现梦想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通过个人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梦想成真,鼓励个人奋斗,摒弃依赖心理,反对不劳而获.  相似文献   

17.
别人是别人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来做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事业顺境、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愤懑之心油然而生——自己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现实中却处处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18.
父亲那些年     
马未都 《档案天地》2009,(10):58-59
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按母亲的话,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言外之意,父亲在生人面前.第一次开口就表明自己的弱项,而且总是夸大了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19.
媒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监督,我想只要从事过批评报道工作的同仁都会清楚这一点。我个人体会:能否取得证据是搞好舆论监督的关键。否则,正常的舆论监督未能实施,自己倒成了被告,真乃“出师未捷身先死”。接下来,我就想通过三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点。收集证据,录音救我一命前  相似文献   

20.
薛秀苹 《青年记者》2007,(20):87-87
一刚刚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同行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别人总能找到新闻线索,而自己却总是没有稿子可写。这就牵涉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