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应小明 《文教资料》2007,(17):141-142
为了如期顺利完成我们申报的市“双百工程”青年重点研究课题——《文学作品阅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笔者已于2006年2月启动了“文学作品专题阅读”,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学生在“精神等级”和“能力层级”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提高。现据在初中阶段开展“文学作品专题阅读”的实践,将其操作过程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阅读重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是重在过程 ,而不是结论。作品丰富的意蕴都在字“里”行“间”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作者在空白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 ,可以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欲得文学作品的精髓 ,只有在感知、领悟、鉴赏中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寻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品味其人文精神。因此 ,创新思维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需具备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从直观具体到抽象是人类思维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的一个共性特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 :“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 ,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在感官…  相似文献   

3.
一、图画书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经典技法,在天和地之间留下空白,于是便有了“从简心境淡,留白天地宽”的意境。目前,留白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法的范畴.而成为一门艺术、一种思想渗透在各领域中,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曾说过:“好的作品懂得怎样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留白。”图画书因其肩负着为儿童提供“润物细无声的养分”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崔暇 《语文天地》2014,(11):54-55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5.
1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文艺作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艺作品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由于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典型,更带有普遍性,也就能使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历史活动的一般现象。这就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来说明一定条件下的历史活动提供了可能。恩格斯曾说过:“巴尔扎克在他的…  相似文献   

6.
吴婷婷 《教学随笔》2011,(4):7-9,35
【知识梳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中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样式。而小说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它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7.
邹秀珍 《语文天地》2014,(31):54-55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  相似文献   

8.
一、考点解析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在现代文阅读中更具代 表性,更有难度,因而是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 持续、有效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是语文教学的 重头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 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感受·鉴 赏”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 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 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 力。”文学作品是语文的精华,也是学生关注的焦 点。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 离不开积极有序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词或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指它们的形式,而是指它们的含义或意味。一部文学作品不以“象”为指归,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众多的“意”,在于文学的历史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乃至难以把握的情智的含义。文学阅读既研究词、句子、作品整体结构的“有形”的东西,也研究其“无形”的东西。这里,“意”大于“象”。文学作品阅读致力于研究的应该是“象”,致力于捕捉的应该是“意”。文学作品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象”,“象”与“意”之间的关系,就跟大地和天空之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发展概况(一)“文学阅读”自古至今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指出:文学阅读是一种很古老的精神活动,有文字书写历史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传统,都创造过自己的文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编入适量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各国语文学习的通例,不受国家、民族、时代和文化特质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人”是文学作品与学生的一个衔接点。学生通过这个接入口进入作品,作品中的人与作为人的阅读者产生了某种关切,有效的阅读行为才能发生。小说、散文、诗歌里的情境,都是“人”的境遇的陈述,我们于其中读到了“人”,文中的境遇就是一个个人生的案例。读了文学作品,便有了美丑善恶的标本作为自己未来人生的参照。这种文学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读者人生的预演。  相似文献   

12.
《广东教育》2009,(12):21-28
点击考纲:《2010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训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文学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维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来说,文学形象大都指小说、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歌、散文也涉及形象的问题。它既包  相似文献   

14.
【课标要求】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都强化了现代诗阅读。这主要是为了凸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总目标。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他不厌其烦地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活动。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6.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7.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8.
徐琴 《中学时代》2022,(12):4-7
<正>阅读选择徐琴(以下简称为“徐”):高中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凑,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您认为学生应当依据什么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是以兴趣为参照点呢,还是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褚树荣(以下简称为“褚”):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学生阅读不能局限在文学作品中,要鼓励中学生读一些实用类、学术类著作。这类文章讲究观点与材料的联系,追求理性的推论和逻辑的力量,拥有准确的语言与严密的表达。这类文章,对指导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未来工作生活,比文学作品作用大得多。当然,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三观”未定、文化素养正待养成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鉴赏能力实际上就是审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品"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这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夜深人静之时,同学们手捧一本纸质书,或用手机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两种阅读形式,都不会影响大家对于文字本身的思考;而当窗外喧嚣、车水马龙之时,即使捧着纸质书,不少同学也会觉得,很难深入思考。阅读作为人们生活的“精神补充物”,其载体渐渐地从书本、报刊等拓展到了电子设备。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阅读形式是共同发展的。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形式的出现,对于“纸媒”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互补性。因此,很多人认为,电子阅读和“纸媒”阅读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