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寒夜》为参照 ,说明《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源于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两条道路的不同选择。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人道主义在封建伦理的渗透下异化变质 ,成为消解个性的杀手。子君是被人道主义软刀子击中的牺牲品 ;阿随是以符号方式出现的具有极大隐蔽性与迷惑性的封建势力的象征 ;涓生是较《呐喊》、《彷徨》中其他反封建知识分子更清醒更坚韧的时代先行者。《伤逝》体现了鲁迅反封建思想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两难困境中的超越与升华 ,揭示了中国反封建历史进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伤逝》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都讲述的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从时间上看,两部小说相距六十多年,从小说所塑造的"子君"形象来看,既有不变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这不仅与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关系,也与时代的变迁和子君的选择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展示了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画面 ,呈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与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样态 ,为五四之后女性的解放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周天子、诸侯国君及贵族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其中多数诗歌是在各种典礼上配乐演唱的,它们的得名和这些诗歌最开始应用的场合有关,用在重要典礼上的诗歌被称为《大雅》,另一些则名为《小雅》。  相似文献   

5.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6.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简·爱》和《致橡树》虽属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在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作者立场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在对比阅读中形成了鲜明的互文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影响下,《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娜拉和子君都发出了代表女性最为强烈的振耳发馈的声音。她们都被各自的生存环境所异化,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娜拉通过话语否定了不合理的社会,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利;子君则在默默中前行,没有选择,只有接受,惨遭抛弃,以至最后丢掉性命。这两种不同的抉择背后蕴含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源。并且较之于浸润在更多的民主思想中的西方女性。中国妇女有着更为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本文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蝴蝶夫人》中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和《蝴蝶君》中颠覆性的东方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讨西方人“蝴蝶情结”的产生与幻灭。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东方女性形象在西方作家和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不同呈现,构建客观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胡安国《春秋传》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其中极力宣扬《春秋》复仇大义,强调"臣子于君父有讨贼复仇之义"、"仇者无时焉可通"、"能与仇战虽败亦荣",许多三传都没有解释成复仇的史事,在胡安国的笔下都有了复仇之义。《胡传》复仇说是在《公羊传》复仇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但又反对《公羊传》九世复仇及臣可向君复仇等主张。胡安国推崇《春秋》复仇之义,从现实角度讲,固是为向金复仇张目;从根本上讲,则是为维护儒家伦理做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13.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剌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郭沫若、钱穆,杨向奎、顾颉刚,徐复观、彭林、金春峰等学者研究《周礼》的著作为例,回顾了20世纪《周礼》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周礼》成书时代是《周礼》研究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利用全文资料和文献考证、对《周礼》作的思想史研究,以及研究《周礼》成书的时代背昔三个方面,对《周礼》的成书时代作了深入的研究,由此表现出《周礼》研究当中的不同方法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杨晓英 《考试周刊》2013,(89):12-12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的问世,开启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两百年后的中国,亿万富翁李春平出资出版的自传《忏悔无门》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思想的人让读者感到了他们的真诚坦白与灵魂的高贵,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与《西游记》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经典,但我们仔细思考这两个作品,会发现它们之中有着一致的共性,那就是游戏精神。这两个作品都是成功的幻想小说,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是读者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走进了儿童独特的生命的空间,切中表现了他们的欲望、愿望、渴望。相较而言,《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而且是为当下的儿童,因此,比并非有意为儿童而写的《西游记》游戏精神更集中,更亲切,更浓烈,更迎合儿童的情趣爱好,这也是它为全世界读者倾倒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