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瞌睡者     
参考译文老师非常生气,因为总有一个人在他上课时打瞌睡。一天,正当坐在前排的那个人又在瞌睡时,老师决定要好好教育他一下,让他不要再在上课时睡觉。于是他低声对学生们说:“想去天堂的人,都请站起来吧。”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当然,除了那个打瞌睡的人。在低声说过“请坐!”后,老师高声喊道:“想下地狱的人请站起来!”  相似文献   

2.
“真假相接声型”共鸣是一种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的混合声,在中低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的一种共鸣状态。“真假相容声型”共鸣是指在中低声区用真声,在高声区以真声为基础融进假声的一种共鸣状态。炸音指昆曲净角演员唱念时发出的象打炸雷、放鞭炮一样四面开放式的爆破而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共鸣效果。  相似文献   

3.
庄雪丽 《福建教育》2007,(12):27-27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最好途径是让古诗自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古诗活跃在学生的诵读里,诵读保护了古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提倡诵读。让古诗在诵读中生动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而是对诗的深刻尊重和理解。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教师,说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现在由他来给大家介绍他的新发明。然后,这位被请来的教师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对学生们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的调型只有四种,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认为还应该有两种,即“^”和“┓”,这两种调型在口语中有着特定的表义功能与效果,“^”调型可以表示不愿意或拒绝对方旨意的意义,还可以表示撒娇的意义“(?)”调型可以表示羞涩并阻上对方继续说下去的意义,还可以表示高声呼喊或招呼远距离的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听了一堂记叙文习作评讲课,感触颇深。此次习作要求学生以“皱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往往首先想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皱纹,但是按照教者的审题、选材的要求,首先想到的材料一般容易“撞车”,应当独辟蹊径,另外考虑别人不大容易想到而又切合题目要求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侯军 《河北教育》2005,(18):37-37
在政治课教学中用诗文佳句渲染气氛,可以振奋学生精神。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上课之初由故事、趣闻等引起的求知兴趣不能保持长久,随着课程的深人容易产生疲倦。因此,当逐步进人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应当设法改变教学方法,在讲授原理时辅之以诗文佳句,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理解,振奋精神。如讲授“尊重他人,尊重父母师长”一课时,我先用“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为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愿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做引子。  相似文献   

8.
“听”的美学意义在于学生是主动地听,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学生必须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教师讲课时,学生应该专心致志地听,不能随意插嘴喧哗,左顾右盼,漫不经心,否则“听”就失去了“美”的存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有尊重对方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怒之余     
怒之余张兴武你也曾有对学生发怒的时候么?你的温柔让人想象不出你高声怒吼的模样。你甜甜地笑了笑,说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回,你将一个顽皮的学生带到办公室,苦口婆心,总见他无动于衷。你气得发抖,高声吼道:“滚!”那学生恭敬地向你行礼,亲切地说:“老师,再见...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的调型只有四种,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认为还应该有两种,即“^”和 “┓”这两种调型在口语有着特定的表义功能与效果,“┓”调型可以表示羞涩并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的意义,还可以表示高声呼喊或招呼远距离的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学生主演式 1、让学生担任“小先生”,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举。为此在近几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大胆探索,让每个学生讲一次课,让他们品尝一下讲课的滋味。具体做法:第一,实行“框题承包制”,每二人“承包”一个框题,自愿组合,负责讲课和板书设计。第二,学生讲完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头论足”,放手让他们“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第三,教师对“小先生”的讲课和板书进行评价,并指明重点、难点和正确与错误之处。最后做小结。  相似文献   

12.
“暗含期待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ect)”,也有译为“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暗含期待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雨。一个个雨娃娃从天而降,就像一个个跳水运动员从白云里跳到地面上。“沙沙沙……嘀嘀嘀……嗒嗒嗒……”雨娃娃是欢乐的歌唱家,时而高声欢唱,时而低声轻吟。  相似文献   

14.
师爱浅论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仰心于自己雕塑的一尊少女像,他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久而久之,那少女竟活了,与国王幸福地结合了。人们把这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爱的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促其不断努力,取得成功。教师对学生适度的期望值,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一种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能够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心理换位,以产生积极的移情体验。即像对方那样地体验对方的所见所闻。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应当表现在不带任何主观臆想的框框,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地以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单凭经验判定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杨立行 《家长》2014,(7):32-33
正孩子的哭声完全是被家长的大嗓门儿吊上去的。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就"与谈话者讲述某一事项时的最佳谈话方式"为题进行过一次研究,结果表明,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沉稳型的讲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讲义达到更深程度的理解,这  相似文献   

16.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重大作用。这种由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教育心理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特别是头几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师生之间相互的、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此后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也会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焕发生命活力的内驱力。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打交道时…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的一位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到外地进行讲学活动,并借班为当地的同行上了一堂示范课,笔者也有幸一睹这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他那独树一帜的教学艺术风格,为听课者所叹服,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特级教师的“微笑”。事后,有人评论说,这位特级教师的成功,首先应归属于他的“微笑”。诚然,那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亲切、自然、平等,这首先在教与学之间架设起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因而学生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也会随之消失,他们能比较自觉地听教师讲课。同时,他们的思维处在兴奋状态,容易听得进,记得住,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联想到,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有余,亲切不足。有的甚至还高声训斥,拍桌敲鞭,结  相似文献   

18.
某大公司老板有急事要找一名职员,他拨通了这个职员家的电话,听到一个孩子低声说:“喂?”老板问:“你爸爸在家吗?”“在。”小孩悄声说。“请他接电话好吗?”老板问。令老板惊讶的是,小家伙低声说:“不行。”老板想跟一个大人说话,于是又问:“你妈妈在家吗?”“在。”“请她接电话好吗?”小家伙又低声答道:“不行。”老板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一个人在家,决定让照看孩子的人捎个口信。“家里还有别人吗?”老板问。“有,”小孩低声说,“还有一个警察。”老板很奇怪怎么会有警察在这个职员家里,于是问:“让那个警察接电…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20.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引出的观点是:“短处决定论”。在教育教学中,“木桶效应”说常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学生薄弱点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笔者对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有所怀疑,认为“木桶效应”说容易导致对教师的误导,对学生是一种“抑长补短”。1.教育的对象是人,“木桶效应”说用于教育领域似有不妥。“木桶效应”说带有工具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木桶效应”说用于教育之中,隐含着把学生作为容器,视学生为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