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美妙的音乐可以和谐人的心灵并启迪心智,从而激励人们创造多彩的人生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革音乐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在对美的音符、美的旋律、美的歌词的感悟中,充实学生的审美底蕴,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地感受与鉴赏、理解与感悟、表现与创造音乐之美,让音乐课堂唱响最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有声的,而美是无声的。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给学生美的体验呢?据我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经验,现总结以下几点:一、以声示范,先声夺人音乐的真谛在于让人从中发现美,体验美,产生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一、要注重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所谓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就是对音乐之美的积极感悟能力.人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恐怕最早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人的生命中,人的情感世界是最丰富、最深层、最复杂的,而当语言描写情感显得苍白无力时,音乐艺术便以其独特的魅力,敏感地触及人的心灵或思想深处,使人产生真善美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在充分享受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心中的爱国情感。音乐课程的心灵教育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实现人的心灵净化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娱悦”对人进行美的呼唤和陶冶。她有开启心智、端正品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音乐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音乐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却是人们对美的发现、美的思考、美的延伸. 俗话说:"教书育人."我以为:作为教师,首先是育人,育纯真、善良、完美的人.然后才是教书,教出德才兼备的人.而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觉得教给孩子们音乐基础知识、演唱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唱歌优美动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音乐固有的"美"引导和扩展孩子们的艺术视野,挖掘乐曲健康的内容,使音乐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体.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情感美启发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完善孩子们的意志、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美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作品中美的感悟是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老师要在学生的心灵和作品之间搭一座桥,通过这座桥学生和音乐作品进行交流,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感受、了解、体验来学习音乐家创造美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用美好的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磨练美的性格,使美的人格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8.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音乐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娱悦”对人进行美的呼唤和陶冶。她有开启心智、端正品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音乐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音乐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对生活深刻感受和体验的反映,是道德、理想、情感、审…  相似文献   

9.
<正>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一、感悟想象:品味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0.
<正>情境教学,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思"启迪学生的智慧;以"情"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形真、情深、意远、理蕴"的情境中感受、体验、想象、表达、创造、展示、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与幸福。一、情境教学,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是教育的基石。情境教学则是选择以美为突破口。优化的教学情境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这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理念、美的图形……教师优美的语言描述与音乐、绘画、戏剧等丰富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更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  相似文献   

11.
巧同多媒体培养特教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能否深入品味音乐内涵是人欣赏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必不可缺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情感很容易投入课堂教学中。但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上好音乐欣赏课就不那么简单了。有的学生听不见更何谈欣赏,有的学生看不到怎么能谈到全面感悟,有的学生智力低下很难理解作品的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言语美感是美的语言和美的精神在学习主体心灵上的同构物。言语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对语言中所含美的因素的领悟程度.影响着人的语言活动的质量。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言语之美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王龙梅 《考试周刊》2012,(55):38-38
为了增强应试教育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一是树立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培养审美感受能力;二是激起学生体验美的热情.培养想象联想能力;三是启发学生用心灵感悟美,培养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强化课堂教学的"三步走"意识展开论述,阐述了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之美,让学生用行动、技能追求音乐之美,让学生以音乐特长表现、创造音乐之美的三种意识,并逐条展开论述,最终得出结论,"三步走"的意识对强化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5.
王惠 《文教资料》2008,(36):109-111
语文教学以语言符号和美感载体渗透着感情的形象化意义,要求语文教学用"美"吸引学生.通过诵读,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利用情感熏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发挥想象,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在美的实践中实现美育.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感化、教育新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式,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能力.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陈月霞 《儿童音乐》2014,(4):42-43,47
正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美的意识、美的情感,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一、听觉感之、情感融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音乐。只有让学生亲自去聆听音乐、咀嚼音乐、享受音乐,才会使他们从中感受到音乐变化有致的节奏、绚丽多彩的音色、起伏跌荡的旋律,才能用"心"去体味音乐之美。而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能力为例: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乐曲时,教师采用让学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教师要有感悟美的素养 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外,更要具有善于感悟美的素养.美在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只要用心发现,就能轻松地捕捉到.语文老师作为美学的传播者,要善于用心灵感悟,感悟在文字语言包围下的美的思想、美的人格、美的精神.感悟美的素养来自于深厚的学识,来自于善感的心灵.广泛的阅读,大量的吸收,日积月累的熏陶,厚积薄发的力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内容的厚度与宽度,还能生成教学智慧、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在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表现美。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因为经验性审美能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思维性审美能促进学生的音乐感悟,表达性审美能引导学生的音乐表现,文化性审美能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教会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保持"心灵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