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自觉"精神的倡导可以使我们思考如何提升泉州的文化建设品质,展示名城文化风采,增强泉州的文化竞争力。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泉州的形态(城市美学)和神态(人文精神)进行探索,旨在促使泉州形成"形神兼备"的名城。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台湾路的历史街区沿革和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在贯彻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方面的做法。以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和设计文件上的创新尝试,探研如何寻找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求共赢。  相似文献   

3.
关于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10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青岛是历史最年轻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青岛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化内涵。青岛的文物和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文化遗迹的严重破坏。鉴此,应在全面落实《文物法》的基础上,提高名城保护意识,扩大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和历史建筑数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专家作用,健全和完善名城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扬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以扬州为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文化旅游开发。通过分析扬州名城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扬州名城文化旅游开发原则和开发重点,从而促进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一大空间,历史名城是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当前众多的历史名城在景观设计中,只是单纯强调保护历史文物及建筑,忽视了对于人文景观的设计,导致现代城市记忆大幅衰退.可以说,历史名城的景观属于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本文重点围绕怎样才能够展示出历史名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南昌市旧城区这一历史名城为例,分析了当前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原则,并重点介绍了地域文化特征下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确保地域文化能够植根于景观之中,从而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古民居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为后人守住"历史"?如何解决古民居保护中"资金"与"民众参与"问题成为破解"瓶颈"的关键。文章以徽州古民居保护的实施过程为例,通过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居民与古民居保护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古民居保护强化制度创新与民众参与,并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展,强调将古民居与其管理者、所有者、参与者纳入共同保护的平台中。探求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保护正在消亡的徽州古民居。  相似文献   

7.
泉州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历史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就目前而言,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化名城进行开发建设,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差距与失误。因此,应加强对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以促进历史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襄樊城市军事名城、文化名城、商贸名城、旅游名城、山水城古风公园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把襄樊建成"世界级的旅游景观城市"的战略和战术等框架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记成了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整座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历史名城现代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在经济发展,城镇规划建设的大潮中,许多名城和文物名迹遭受到了大量“建设性的破坏”,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既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制度的不足。本文梳理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并对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就古城苏州的历史价值、基本空间变化及文化发展进行探讨。以表达对苏州这 座历史名城的保护,并为未来寻找保护的途径或方法。  相似文献   

11.
花山岩画"申遗"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如何使花山岩画"申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产生应有地影响,如何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开发与保护,等等。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对促进花山岩画"申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县东街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为例,分析其历史地段在名城保护与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和实态困境,破解历史地段的复兴难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需走提升城镇质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城市优秀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保护方法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对完善汉中名城保护机制的路径提出了若干建议,应吸取国外城镇化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大建设大破坏的教训,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状况总体上呈不平衡性,内地及东南沿海地区较多,边疆偏远省区较少。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其内在原因,又有主观的人为因素。面对不平衡性的分布现状,应稳步增加薄弱省份的名城数量,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分布差异。另一方面,已有较多名城数的省份,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完善、质量管理及合理利用方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名城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时空要素信息为基础,利用数据库、GIS、多媒体、遥感等技术,针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时空要素信息,重点论述建立数字名城保护规划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建设中,突破了传统技术的约束,方便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增强了公众对城市建设和城市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樊城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值得深入研究。要梳理樊城的变迁过程,首先应该弄清其城市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状况总体上呈不平衡性,内地及东南沿海地区较多,边疆偏远省区较少.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其内在原因,又有主观的人为因素.面对不平衡性的分布现状,应稳步增加薄弱省份的名城数量,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分布差异.另一方面,已有较多名城数的省份,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完善、质量管理及合理利用方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名城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