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建规划的前瞻性: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布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大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多种困难。认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很显然,山区承载力具有国家性。重建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在重建规划指导下,逐步实现山区人口合理布局的调整,慎重对待迁建问题,要继续深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开展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形成机理、防治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面对自然灾害,日本政府从政府、学校、科研机构、文化体育以及防灾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及时、合作、科学以及长远性的特点非常鲜明。学习借鉴日本的经验,为我国灾后教育重建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从而推动我国灾区灾后教育建设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后面临着极其繁重的农村恢复重建的任务。文章在分析了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基础及条件后,提出在重建中应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农民,保障生计、保护生态,自建为主、统建为辅,规划优先、建设分步等原则,并且要妥善解决原地重建与异地迁建的关系、恢复重建的项目时序、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的保护等问题。文章最后从组织实施、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和建材供应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以往山区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影响及地震产生次生灾害的特性进行总结,并由此分析这些灾害及影响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功能的改变;结合灾后重建各个阶段特点确定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与主要内容等;探讨不同居民点重建模式的差异性,科学的进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并明确不同选址方式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影响;最后提出地震灾害给山区灾区带来危机,从另一方面讲同时也是灾区的一次发展和腾飞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化解自然灾害危机的基础,更是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根本保障。文章选取“河北涿州暴雨灾害”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复盘“河北涿州暴雨灾害”,围绕“灾前”“灾中”“灾后”方面进行盘点、评估,分析并总结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分析日本、英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关注其在应急体系、灾害预防、社会参与和灾后恢复等方面的做法,旨在为地方政府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09,(8):3-3
记者近期从民政部举行的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和技能人才大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通过“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在自然灾害发生机理、规律、防范预警、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7.
吴琛茜 《百科知识》2021,(33):40-41
2016年6月23日下午14点30分左右,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遭遇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灾后国家迅速启动各种应急机制,江苏省也迅速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Ⅰ级响应机制和抢险救灾预案,各类专业人员也纷纷加入到救灾的行列中,用实际行动支援阜宁灾后救援工作.同时,江苏省民政厅开始首次组建心理社会援助服务队,成立"江苏省灾害社会工作组",进入到灾区开展工作,帮助灾区受灾群众舒缓心理压力,处理哀伤情绪,恢复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作为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服务者,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深入到灾区中,服务于灾区受灾群众,帮助灾民解决心理情绪和各种社会问题,成为灾后恢复重建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凌 《情报探索》2010,(3):28-30
提出图书馆应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对我国避灾、减灾及抗灾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在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促进灾区社会和谐、为政府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推介避灾减灾技术成果、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及加强灾害科学教育等方面另辟蹊径,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会给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人口分布调整和产业结构重塑是灾后重建工作的核心任务.针对灾后重建中产业恢复的特殊性、紧迫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结合四川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实践,在对灾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及受灾情况等分析基础上,认为:在东部平原地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在大部分浅山地区,结合旅游业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在深山地区,提高水能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并提高产业集中度.总体形成从平原向山区逐渐过渡的圈层式产业空间格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完备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减灾救灾标准的现状及其完备性对健全和完善减灾救灾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基于中关两国现有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分析了两国现有减灾救灾标准数量上的差异;同时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综合、灾害监测预警、救灾准备、灾害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和减灾6个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故障树。评价了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结果表明:中关两国已颁布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国共有减灾救灾相关标准779条,美国共有263条;中国现有标准中国标、行标、地标和企标分别有180条、358条、233条和8条;中国现行自然灾害相关标准有664条,其中强制性标准150条、推荐性标准493条和指导性文件1条;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的完备度为77.9%;地震和生物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度较高,分别为89.1%和88.2%,海洋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相对较低,完备度为51.0%。目前中国在自然灾害减灾救灾领域缺失需要完善的标准内容涉及应急预案的管理、社区综合减灾、灾情信息共享、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生态系统恢复、灾区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等。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人为灾难因具有不可预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毁灭性后果等特点,使得其对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产生巨大心理冲击。文章描述了突发人为灾难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群体行为表现,阐述了突发人为灾难对个体和群体心理影响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突发人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施,以及开展长期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我国近年来突发人为灾难多发,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的研究与应用将会有力地提升全民预防和应对突发人为灾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减灾的综合防治与灾后重建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主要灾害类型和危害,然后全面阐述城市减灾综合防治的概念和具体实施要求,并通过国内外十大灾后重建城市的简述。说明城市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减轻灾害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实现灾后心理康复是灾害心理学的使命。研究者们通过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确证了灾后心理创伤发生的广泛性。近10年来,在灾后心理创伤的诊断模型、脑与认知功能缺陷、神经生物学变化以及干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灾害与心理创伤的研究将会有力提升全民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因此,应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部署灾害与心理创伤研究,通过凝练创伤应激反应的基础科学问题,推进灾害心理学学科建设,培养心理援助专业人才,以应对我国灾难发生后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也为制定灾害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并带动我国社会生活中系列心理疾患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冰冻圈灾害特征、影响及其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灾害包括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冰冻圈灾害分布广泛,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使冰冻圈及其影响地区消除贫困、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早期,冰冻圈灾害学主要以单灾种的致灾事件、灾害影响和防治研究为主,且多集中于雪崩、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冻圈灾害学研究范畴扩大,冻土灾害、海冰灾害、冰凌灾害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10年,伴随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冰冻圈灾害学学科体系正在孕育发展,且在冰冻圈灾害风险、影响与适应方面进展显著。基于已有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内涵,评述了冰冻圈灾害时空特征及其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建春  许志强 《科教文汇》2011,(21):188-189
灾后图书馆重建工作极为重要和迫切,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工作。在重视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受灾图书馆的软件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科学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8.
建议借助于现代管理手段,建立我国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综合决策系统,以利于提高减灾与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国际灾害援助规范虽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物,但近些年来重大灾害频发,国际援助规模的扩大和媒体对灾害反应的关注使国际救灾中的协作、灾民的生存状态问题凸显出来.国际社会开始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法律机制作出努力,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昭示着一个国际救灾法部门的产生.关于该部门的调整对象,国际法文件对“灾害”往往采用广义定义的方法以便利国际援助的扩大;救灾规范也涵盖到灾前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国际救灾法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诸多公约、决议和声明、谅解备忘录、行动守则、指南和标准等在内的法律框架,虽然这些规范还缺乏综合性、融贯性.国际救灾法的发展也促进了对这一法律部门研究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