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IPCC推荐方法,结合我国交通能耗统计基础,提出省级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测算方法和特征性评价指标,对2005~2012年江苏省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含港口)和城市客运领域的能耗与碳排放现状进行研究测算,分析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分能源品种与分运输方式的比例结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提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需以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公路货运为突破重点、以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战略导向、以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重要途径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2002—2020年,全球野火每年约排放73.2亿吨二氧化碳(CO2),为化石燃料排放CO2的18.5%;其中,林火碳排放约占野火碳排放20%左右(15亿吨CO2)。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林火释放的CO2呈增加趋势。例如,2023年5月以来的加拿大林火,截至8月29日已累计排放12.68亿吨CO2。我国在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的背景下,自2010年以来林火发生次数和面积显著减小,为减少林火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林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需要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碳排放监测与计量系统,兼顾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排放、工业排放)和自然林火碳排放;特别是通过采取减少林火发生频率、降低火灾强度等有效手段,降低林火碳排放。针对极端林火预测和防控的世界性难题,急需构建林火风险识别、预警-预测和防控技术体系,并加强林火过程碳排放研究,建立更加科学、全面、自主可控的碳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珮  黄珊  王瑶  李文心 《科研管理》2023,(12):158-169
碳排放权交易是国家激励企业降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碳绩效反映了经营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E-SBM、多期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对源头管控型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长期效果更佳。本研究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丰富和拓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为企业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提升自身碳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预测中国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量化设置了运输结构优化和交通技术进步影响参数,设计了基准情景、结构优化情景、技术进步情景、低碳情景,测算了中国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潜力。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明显回落,若疫情逐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到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减排潜力为8.20%,结构优化的减排潜力为7.08%,低碳情景下减排潜力为14.45%。低碳情景下,公路民航运输碳排放显著下降,水路城市客运碳排放微降,铁路运输排放上升。公路、民航运输的减排潜力为23.71%、10.43%,公路民航领域是交通运输行业减排的重点领域;水路运输、城市客运减排潜力为2.76%、4.40%,技术进步可以抵消结构优化带来碳排放增量;铁路低碳情景的碳排放高于基准情景增加20.08%,是由于结构优化使得铁路货运周转量大幅提升,远超过铁路技术进步带来的减排效果,但对于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起到了最优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沈建国 《科技风》2014,(18):152-153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从"重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总趋势。在三大运输系统中(公路运输、空运和水运),就碳排放总量及单位周转量能耗和碳排放而言,水运业是最经济和节能的运输方式。某钢厂大力提高钢材水运量,并运用各项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优化钢材的绑扎加固消耗量,从而推动了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8.
在对BP神经网络、LSTM网络和PSO-LSTM模型在碳排放预测方面进行对比选优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好的PSO-LSTM模型在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下,分别对建筑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分别为226 774.56万吨、239 738.11万吨和253 379.47万吨;达峰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2年和2033年。可见,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仍难在2030年前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还需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规模与工艺选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为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闵惜琳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96-99,107
从低碳经济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出发,构建低碳系统测算环节图,根据能源消耗、治理环节,将低碳评价所涉及测算方法按碳排放、碳足迹、碳源控制、碳汇建设、碳中和五大类进行归纳和评述。各方法分别涉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率等碳排放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是严寒地区城市,发展与建筑业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城市要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建造低碳建筑。建筑材料主要是钢筋和混凝土等,生产钢筋和混凝土将消耗大量能源,生产过程有大量污染气体排放,低碳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量。本文主要分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低碳建筑外墙保温隔热措施的优化,以减少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实现降低能耖,降低污染,节约资源的低碳建筑,推动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莉雯  卫亚星 《资源科学》2012,34(2):328-336
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精确模拟,探索城市层面碳排放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碳减排目标,将是未来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的基本要点。本文基于Landsat5TM数据,采用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对城市研究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应用TM6单窗算法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基于城市热量空间分布的估算结果,模拟城市的碳排放空间分布。然后基于GIS和改进的高斯模式碳排放扩散修正模型,对模拟出的城市研究区碳排放的值和空间位置进行了修正。分析了研究区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与相应的碳排放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沈阳市市辖区平均碳排放浓度介于423.25~454.52ppm之间,平均值为436.98ppm。碳排放分布基本上呈以市区为界的碳排放高值区,并且西南部的碳排放值高于东北部。冬季碳排放值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碳排放值最低。  相似文献   

14.
在“双碳”目标宏观背景下,本文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搭建STIRPAT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量进行拟合,并设定不同情景参数对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模式是所有情景模式中最早达峰(2025年)且峰值最低(115844.32万吨)的最佳发展模式;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且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可采用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模式、节能模式、基准模式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117058.17万吨、117058.17万吨和129675.23万吨;粗放模式下,在2040年不能实现碳达峰。基于此,提出各省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今后政策落实的侧重方向,早日完成中国整体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全局最优角度建立了省区低碳经济增长优化模型,找到了在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预测了各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若2010-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降低目标,将会阻碍山西、宁夏、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但能促进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发展,但会提高部分省区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优降幅分别为18.19%和19.56%。除海南或青海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外,其他省区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在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各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省碳排放增速均小于能源消耗增速,说明各省能源结构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ICCE-IC的中国产业发展及减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神军  张云波 《资源科学》2013,35(9):1839-1846
从宏观层面综合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力,系统地提出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已经成为一项关键工作。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和生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碳排放影响力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ICCE-IC)矩阵理论,根据象限分布将产业划分为高排放/高影响、高排放/低影响、较高排放/高影响、较高排放/低影响、低排放/高影响、低排放/低影响6种类型,并分别界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分析我国43个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ICCE-IC组合矩阵分布结构,研究和探索既可降低碳排放、又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7.
顾正兰 《科技风》2023,(16):78-80
本课题通过分析盐城地域特点和盐城经济发展情况,研究盐城碳排放和盐城碳达峰,并在此背景下探索盐城绿色生态发展。利用IPCC排放系数,构建盐城碳排放模型,核算盐城碳排放。研究盐城碳排放量趋势,分析盐城经济发展,为盐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8.
邓荣荣  张翱祥 《资源科学》2021,43(11):2316-2330
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利用数字金融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本文在阐述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碳排放绩效理论的基础上,运用201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方向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改善了碳排放绩效,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均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②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降低了碳排放强度,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提升了碳排放效率。总体来看,数字金融发展通过这3种效应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③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和低金融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在碳排放效率方面,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高金融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未来中国政府应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促进金融服务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吴恒煜  胡根华 《资源科学》2013,35(9):1828-1838
学术界普遍认为,碳排放交易机制是碳排放减排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设计与碳金融市场方面。市场的分配与运行效率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关键,而碳金融市场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价格特征则是稳定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经济、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未来研究需在碳金融市场产品及其衍生品价格、碳金融市场与其它市场之间的关系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另外,碳金融市场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定价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些研究,有利于建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所,提升碳排放交易的效率,并充分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同时有利于充分优化配置碳资源,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认为碳排放权分配历经从国际公平到人际公平、从结果公平到过程公平、从排放公平到发展公平的演化。借鉴当前研究成果,得到如下启示,人均累积碳排放、基本需求碳排放和碳预算总量是公平分配的必要要素,碳排放权分配公平性应在碳预算总量约束下,以基本需求碳排放为基准,满足人均累积碳排放均值趋同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