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枝花先秦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攀枝花地区陆续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和青铜化遗存,将攀枝花人类历史推前到2万年前。攀枝花先秦考古化,既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又反映出复杂的化关系。先秦古化划分为不同历史特征和社会面貌的三个历史时代,代表三种特定的化形态,大致展现了从距今2万年到2000多年前,历史进程的隐约轮廓。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总人口260多万,主要居住在贵州省西南、东南及南部。另外,在云南省文山地区、四川省宁南和广西与贵州交界的北部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居住。布依族常常是几十户、上百户住在一起自成村寨,甚至一个寨子全是某一个姓氏。很少有单家独户自居。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北傣语支。由于历史上和汉族长期交往,布依语中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布依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也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之一。有关史料和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布依族先民已经居住在这里,使用粗制的石器工具进行…  相似文献   

3.
陈萍 《大理文化》2007,(2):49-50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其先民源于我国远古西北地区的羌部落。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羌部落的一支自西北南迁至川西一带。殷商之际,又迁徙到滇西的洱海地区。从事游牧业,东汉、  相似文献   

4.
巴文化论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銅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与口述史精神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巴文化在陇蜀广域龙头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5.
环境研究表明,成都平原有着大象适宜生存的环境;考古资料表明,成都平原在距今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象牙器,大象制品广泛出现于成都平原是商周时期,西周晚期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地关系矛盾紧张使得大象逐渐南移,春秋以后的考古遗存中难觅其踪影,象牙或象牙器的广泛使用是古蜀文明祭祀文化传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50年前,金沙江流域考古研究基本上是一块处女地。现在,这里已成为新的考古学热点。本对金沙江流域早期考古现状,分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时期考古等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尹健梅 《寻根》2007,(3):56-58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手制陶。它用红、黑、白三色绘饰,纹饰形象简洁、美观质朴,是制陶工艺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族。彩陶分布地区广泛,延续时间很长,其中以黄河上游仰韶文化的器物类型最为丰富。此外,甘肃、青海的马厂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辽宁的红山文化以及东部沿海的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也都有彩陶。  相似文献   

8.
盖巍 《寻根》2024,(1):115-119
<正>开封市博物馆藏中姞鬲,是西周晚期青铜鬲的标准器物,器形精美,纹饰质朴,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古代姞姓的源流以及上古姞姓诸方国,提供了有力的文物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鬲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炊煮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陶鬲。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类似于现在煮饭的锅,  相似文献   

9.
李栋 《寻根》2012,(6):109-112
一 1965年5月,有人在山东沂源县土门公社黄崖大队西北的千人洞山上,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山东省博物馆闻讯后派人前去调查,采集到部分化石标本并告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所派戴尔俭会同山东省博物馆的白云哲对之进行考察并进行了采掘,不仅获得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而且从洞内堆积物中辨识出经过打制的石器,证实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千人洞遗址是山东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而被称为"山东第一洞".  相似文献   

10.
大渡河中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先秦时期的亚文化区,本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大致有三类,先秦文化演变序列可初步划分为三期7段,第一、二期遗存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其间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第二、三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并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流行采用燧石为主要原料的小型石器打制技术和传统.对资源的需求与争夺以及对交通要道的占领与控制是麻家山类型遗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作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丽江段20年的考古工作实践,在总结和归纳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的考古出土物作出了梳理和研究。以一批翔实可靠的物,论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丽江人”及其后脉络清晰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的丽江地区古代化面貌,指出丽江是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南北走廊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中国边疆民族古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大渡河中游先秦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渡河中游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根据已有的发现可将本地的先秦考古学化遗存初步分为四期六段,其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当地的小型石器化传统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延续不断。“麻家山类型”商周化遗存是十二桥化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大渡河中游地区,对资源的争夺和对交通要道的控制是十二桥化向西南发展的内在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反映,禹羌族群早期曾居息于岷江流域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并在其地治理水患,发展农业,形成跨血缘、地域的大型族群联盟,促进了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文化的昌盛繁荣;正是其后裔代表的氐羌族群与来自东南方向的濮越族群一道,创造了蜀地三星堆文化以来极为辉煌的区域文明,为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连续发现了8座古城址:新津宝墩古城址、都江堰芒城古城址、温江鱼凫村古城址、郫县古城村古城址、崇州双河古城址和紫竹古城址、大邑盐店古城址和高山古城址等。这些古城在文化面貌上表现出较强的统一性,年代距今约4500-37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遗存。在宝墩文化遗迹中,发现大量的卵石遗迹,本文拟通过整理分析这些卵石遗迹,分析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其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探讨这些卵石遗迹在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玉戈源流考     
宋笑飞 《寻根》2012,(6):63-71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兵器,渊源甚早,其前身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戈靠钩杀、啄击以制敌,称为"勾兵". 玉戈是一种特殊质地的戈,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玉戈结合了美玉高贵、润泽的秉性和武器威严、杀伐的气息,显而易见,它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而具有非比寻常的尊崇.王权与巫术的紧密相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阶级分化日趋加剧,氏族部落向国家王权转变,礼仪产生了,并维护着日益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仪用玉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是它的仪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发现于1995年的蓬邦遗址位于法国西南部的Dordogne地区。在小范围的地表中采集到了石核、石片和手斧。有趣的是该遗址中通常被视为旧时器时代中期特点的勒瓦娄哇工业和具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特点的手斧工业共存。然而,将一种技术与特定的时期相关的看法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Dordogne地区的工具组合被认为具有多样性。因此,对蓬邦遗址材料的技术研究说明有三个不同的操作链,即重复进行的单向勒瓦娄哇剥片、缺乏准备的随意剥片和直接将原料加工成为手斧。操作链的剥片可以是综合的,比如,这里勒瓦娄哇石核又被作为简单的石核使用。…  相似文献   

17.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正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美金"和"恶金"的存在。"美金",当然不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国的货币美元,而是指青铜;而恶金,则是指晚于青铜出现的铁。在考古学上,继新石器时代之后的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世界不同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全球范围看,安列托利亚半岛是最早冶铸青铜器的地区,目前发现有公元前6000年的青铜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时代,已发明范  相似文献   

19.
周志清 《中华文化论坛》2023,(1):131-141+190
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是指分布于金沙江中游南北两岸距今4500—3700年、海拔在3000—1000米山地、有着相近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的统称,文化的非均质性、复合性与多元性特征突出,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新石器晚期文化内涵迥异。该文化圈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横断山区中段金沙江中游及周邻地区,影响范围北至大渡河中游,南至元江以北,东至金沙江中游末端、西至澜沧江中、下游,以金沙江中游南北两岸最为集中。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反映出流域内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之间频繁的文化互动以及文化认同,并为当地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群互动与文化互动奠定了史前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蜀道网络中,金牛道长期是主线之一。《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其开通于战国后期秦举巴蜀之际,但根据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可知,金牛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战国晚期秦举巴蜀后开展大规模栈道建设,正式建成连接蜀中、汉中以至关中的中国古代西部交通大动脉,金牛道则是其中从汉中至成都的著名交通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