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一所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实践基地,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学校从育人目标、课程体系、育人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建设。最终,学校形成了以“礼、善、真、勤、品、毅”六大品格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以明品、行品、弘品为体系的立体德育课程。学校还采取了课程、活动、文化、实践、管理、协同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德育,并以日、周、月、年、学段为评价过程,构建了“六品”德育模式。这一模式为其他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提供了高效实施德育工作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南洋中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百廿年来,学校一直坚守“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的育人思想。自1896年建校以来,在“知行并进”育人思想引领下,学校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育人,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心理和谐,共同成长”的心育文化。学校心育工作起步于1992年,经历“课堂心理环境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三个阶段后,形成了“五育融合立德育心”心育模式,实现了心育与五育的全面融合,并公开出版《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中学心育实务ABC》《五育并举立德育心》两本心育成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学校科学发展战略的高度,论述了文化力置于学校发展内涵,是文化育人理念体现的育人特色,是育人目标形成的核心力,而学校竞争力的大小则取决于这一核心力的聚积及其强弱程度。认为学校文化战略的创设,重在学校文化形态以“理念载体、环境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所产生的“力”。而学校文化战略倡导“德育为先”创新能力为重的培养意识和育人体系,则是理念精神特色价值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教学与管理》2010,(6):F0003-F0003
“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是百花小学创建以来一以贯之的办学追求。学校只有成为一个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场所,文化浸润下的教育才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光彩和理性。基于此,学校依托“文化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课题,提出了“名人育人、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心育育人,德育工作特色凸显,成效显著,形成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三元自主育人”的特色德育模式,努力培养“志向高远、人格高尚、情趣高雅”的新时代高中生。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学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不高。探究造成现今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有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材形式单一以及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形成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强化班干部的职责;国家应加大网络的监管;构建立体德育网络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燕山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北京市德育大会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以贴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出发点,以进一步抓实全员育人、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为重点,大力推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环境建设,努力打造文化环境育人平台、课程教学育人平台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8.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内涵为指引,新时代普通高中德育实践的目标是把每一位在校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国家绿色学校”资源、六十八载薪火相传的校史沉淀以及长期摸索、萃取固化的优秀做法,笔者广泛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开发出序列化的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了新时代普通高中德育实践的途径,即基于德育课程、学校文化、系列活动、有效管理和协同育人促进德育实践走向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文章从做好课堂育人、做好文化育人、做好活动育人、做好实践育人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本土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1999年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重点就高职院校德育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如何把主阵地和主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能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我们创立了一门教会学生做人的大课——德育活动课。这门课推倒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墙”,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活动课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灵 《上海教育》2023,(31):74-75
<正>实质与内涵:“小蚂蚁”德育实践渊源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自2008年开始研究“小蚂蚁”德育实践,经历萌芽探索、整体规划和系统升级三个阶段,不断丰富其实质与内涵。“小蚂蚁”创生之初,是学校卡通形象代言,是指向立德树人创生的德育符号,像一个欢快活泼的儿童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后被赋予了教育的属性,具有育人的价值,更是文化精神的外显。  相似文献   

12.
<正>丰都县融智学校是一所涵盖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力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真谛,聚焦“为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铸魂启智”办学理念,以“党建引校、德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艺体活校、安稳护校”为治校策略,提出了“本真教育”主张,明确了“构建本真课程,塑造本真课堂,开展本真评价,推行本真管理”的路径,着力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个方面构建“本真教育”育人体系,转变育人理念,变革育人方式,助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教师自主而又幸福地发展、学校优质而有特色地办学。  相似文献   

13.
李卉 《甘肃教育》2021,(4):64-65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教育要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陇西县渭州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致力于“课堂育人”“生活育人”“协作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路径,符合时代要求,切合学校实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从整体上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教育 ,学生就没有自学、实践、创新的内动力。认识到德育的意义 ,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不能停留于搞活动式的感染、形式性的熏陶 ,而应该育人到人、育人育心 ,强化常规教养于人。这就更需要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通过课堂主渠道的细化入微渗透教育每个学生 ,内化为每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基础 ,并作用于学习活动 ,使“德”与“才”同步提高。由此 ,学校在德育的宏观管理上要有所为 ,教师在微观的育人策略上要更细致扎实 ,两方面的协调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建构中职学校实践育人体系,是优化中职学校德育体系和创建中职学校德育品牌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为此,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通过创设实践育人机制、重构课堂教学体系、创建校园活动德育品牌、共建校企育训共同体、打造实践体验平台、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等路径和方法来建构中职学校实践育人体系,以推进中职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提升中职学校实践育人水平和质量,助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对雷州半岛“反侵略”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分布状况的调研及其德育意义分析,结合湛江学校德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探求地方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的理论意义及其实践价值,为学校利用地方历史丈化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活动提供理论观照和途径方法,以祈更好地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提高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陈绍光 《中国德育》2015,(23):57-58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成都市万春小学在办学中一直思考与定位的问题。几经论证和不断实践后,学校以"剪纸文化"为切入点,创立学校德育特色,从而推动学校走上"文化育人、文化育校"的发展之路。为此,学校谱写出以校园环境、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凸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剪纸文化育人"三部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2014,(9):F0004-F0004
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中学建于2010年9月,由四所乡镇中学合并而成,现有师生2000余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先后获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育人目标针对性不够强、德育模式单一、学生德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德育育人平台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学校的“两层面八素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目标,筑牢融地域性、特色性、时代性于其中的“融合传承+强基固本”校本特色德育基础,构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主题鲜明的德育实践模式。为了突出七个德育教育活动主题的实效性,通过“任务学习—启发思考—亲身体验—实践反思”,构建“学、思、践、悟”四位一体的学习链、任务链,建立健全“三课堂五平台”德育育人平台,使德育改革突出实践性,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奠基未来”的育人观,探寻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是在传承“三结合教育”的基础上,对接时代要求,形成面向未来的“融慧”学校文化体系。其次是以“融慧”文化为根基,通过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开拓学校德育新阵地,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最后是基于为未来奠基的目标,从“创新+合作”核心能力培养出发,逐步构建了育人导向的“融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