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京梅 《大观周刊》2011,(10):265-265
学校教育要办出质量,有诸多因素,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素质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质量,素质教育呼唤一流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学校各种条件中最主要的因素。建立一支合格的教育队伍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常言道:  相似文献   

2.
王兴东 《新闻采编》2006,(6):8-9,24
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表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表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全球共识下,我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之一,并于2002年提出  相似文献   

3.
王兴东 《新闻界》2005,(5):110-111
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表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全球共识下,我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之一,并于2002年提出了“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口号。  相似文献   

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电大是一所开放性的新型的大学,它为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人才,为提高全民素质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并有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规划提出要“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这番建言对宣传文化界、对各类媒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贾晓梅 《大观周刊》2011,(28):109-10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将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事实证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大计,则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9.
丁利霞 《大观周刊》2012,(45):345-345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教养“的最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希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4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在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米金兰 《大观周刊》2010,(46):180-180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刘开才 《大观周刊》2012,(33):250-250
围家强盛不衰的根本就是人民的不断创新.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民族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民族.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倩倩 《大观周刊》2011,(10):178-17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重要,而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更是不容忽视。作为教学秘书,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本职任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谈几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4.
田庆秀 《大观周刊》2011,(50):105-105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关键是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基础教育搞不好,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对素质教育有更多、更深的体会和感受。我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刘浩然 《大观周刊》2012,(51):375-375
读史使人明智.这就说明历史的作用.要求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使是历史教学也不排除在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功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指导,从而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其中特别强调了“创新”的作用。一切的创新都是依赖于那些具有创造力和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如何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便在于贯彻实施创新教育。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吴华  万大兴 《大观周刊》2011,(38):153-153
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知识创新却是至关重要的。而知识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则靠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振兴教育的关键.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许多热爱民族艺术的有识之士,为了繁荣与振兴戏曲艺术,花费了大量心血。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具有十分强大的威力,于是提出了“戏曲与电视联姻”选样一个口号。不少人把繁荣戏曲的希望寄托于电视,也有人断言,振兴戏曲的出路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巴日斯 《大观周刊》2013,(11):357-35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民族的进步在于创新,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人才聚,事业兴”。已经成为广电人的共识,然而,“人多才少”仍然是目前制约广电宜传和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越往基层,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广电人才已经成为各级广电部门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主席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