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孟骞 《考试周刊》2013,(11):12-13
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朱蕾 《英语广场》2015,(7):59-60
"死"是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幸,人们在死亡面前会感到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的力量,因而对死亡产生恐惧和禁忌。美语中包含大量用于表达"死"的代用语,在不得不提及死亡这种现象的场合,人们便使用这些语言符号来代替对"死"的直接表达。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通过对"死亡"的抒写,以暗喻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她更以文本中"死亡意象"的创设,揭示蕴涵其中的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考。同时,她试图用一种母性的温柔呼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女性个体尊严的召唤结合"死亡意象"来表征当代作家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5.
<正>"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引进了"向死而生"的观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7.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一个和人类同龄的话题,我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曾说:"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个字--死."①死亡是神秘的,在于活着的人从未体验过,而经历过的人又无法向他人阐释自己的感受.那么,死亡究竟是什么?或许,良好的死亡教育能给人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87-91,99
将中国近世世情小说从"艳情"和"才子佳人"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林兰香》,其文本叙述的感伤意蕴深处充盈着强烈的悲剧精神,而凝结和传导悲剧精神的的核心事件就是燕梦卿之死。燕梦卿之死使《林兰香》不仅具有了以"死亡"作为救赎途径的悲剧精神,也使《林兰香》获得了优于"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死亡几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每一部小说的主题,她的小说中往往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感伤,当然也有对生与死的思考。道家哲学中"出生入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与伍尔夫的死亡思考有着共通之处。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死而不亡,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的存在着,而且改变了活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在亡者的精神存在中达到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1.
在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中,充斥着作者对女人的理解和怜悯。在这个悲剧的"生死场"上,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些女人在这个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女性学角度理解和阐释小说中众多的女性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女性作为他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被称作史诗电影的《赛德克·巴莱》是由真实历史故事“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反映的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这次抗日行动是赛德克族的一场民族狂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赛德克族热忱肯定现实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中呈现出热血的生命意志。为做“真正的人”,赛德克族人向死而生。同时,这次民族狂欢还让我们读出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的精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能在对立、碰撞、冲突间又相互作用和对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三个命题:第一,人能劳动;第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除了使我们对什么是人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外,还使我们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人的需要及中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个人成为更加自觉上进的人。  相似文献   

15.
"卜"与"筮"都是预测吉凶的。"卜"运用预测者的特殊感知预测事物,"筮"则需要借助理性的数字计算预测事物。从"卜"到"筮"表明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容易使人脱离或远离实际事物本身。从"卜"到"筮"的演变过程中,古代巫师的至尊地位逐步丧失,相应地巫师的特殊感知能力和威力也逐步消退。在卜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所包含的哲学成分逐步取代了其预测功能,此时卜筮文化就被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所取代。各种智慧形式都是人类自身无限潜能的外显,人类自身的强大功能被外化出来之后,便不得不依靠这些外化的"工具"保持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当科技理性主导一切的时候,其消极影响也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时间”不仅是表达主题的手段和技巧,而且以主题内容的形式出现于叙事过程之中,以揭示主题思想。艾略特借助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独白,将有限的现实时间下人物的心理过程投射于他的意识反映上,形成了广阔的叙事时空,并通过对“时间主题”叙事功能的揭示与运用,呈现以普鲁弗洛克为代表的现代人的内心状态和生存环境,反映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  相似文献   

17.
在大灾之后,很有必要去重新学习科学发展观,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改造自然和爱护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对有关的流行观念审慎地作出反思,全面地去认识这个问题;这种认识,事关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原始问题”,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自我的着力点之一。《圣经》是犹太民族以宗教方式掌握世界与探索自由的艺术结晶。而在黑格尔悲剧观视域下的《伊甸园》故事恰恰彰显了人类自由的悖论,并使我们对于她的理解不仅停留于宗教层面,而且更进一步地延伸至人类“自由”意义的思考维度上来。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