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致忠先生《三目类序释评》释《四库总目·集部》总序之"冷斋曲附乎豫章","冷斋"为鲁訔,"豫章"为罗从彦。我们认为"冷斋"宜指惠洪,"豫章"当为黄庭坚。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载有《豫章诗话》提要一条,其中"玉简天篆决非秦代语"的说法存疑,"岩下老人武帝问答"非"汉人语"的说法当无误,内容"多据郡县志书所采"的考辨有失实之处,"芜杂""爱奇嗜博"之说虽不免苛刻,但不无依据。  相似文献   

3.
《冷斋夜话》在各史志中著录的卷数与现行本卷数各不相同,显然有不少散佚。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于此尚未展开工作,陈新点校本《冷斋夜话》已辑出27条,但仍有遗散。根据三部宋代诗话汇编本新辑出的五条佚文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冷斋夜话》的价值,于宋代诗词的辑补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程度上说《冷斋夜话》为江西诗派理论代表。但惠洪作为诗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观照又提出若干不同于江西诗派的理论思想,"意趣"是具代表性的观点。惠洪用"意趣"评价黄庭坚诗歌,这里的"意趣"侧重对诗歌旨意和创作者及诗歌感发力的要求,"意"要出于创作者"嗜好",要"真""诚";"趣"要求创作者有"奇趣"的审美以及给读者独特的的感发力和余味。  相似文献   

5.
据《东坡志林·记游庐山》,苏轼初人庐山诗仅四首,与《冷斋夜话》及相关著录不符.考之,乃选编标准不同所致,笔者以为当遵作者本意.另《题西林壁》一首次句六个辑本即有六种面目.本文以各个辑本进行对校辨析,力证《东坡志林》和《冷斋夜话》所录为是.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天文训》语辞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之语辞有可商者:"专精"即"抟精","寒气为水"夺"久者"二字,"天道曰圆"之"曰"为助词,"霆"为电光,"五亿万里"当有所本,"所以守司赏罚"衍"以守"二字,"八尺之"下夺"表"字,"苽封"指"葑田","至于"当为后人所改,"秋分蔈定"夺"而禾"二字,"首定"当作"首穴","专而有功"衍"专"字。  相似文献   

7.
因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存疑,《冷斋夜话》历来被视为“诞妄伪托”之作。考察《冷斋夜话》,宋代“无一字无来处”观念与重本事风气的兴盛是其“诞妄伪托”的诗学背景。《冷斋夜话》的“诞妄伪托”,既受宋学“断以己意”“想当然耳”流弊的影响,又与惠洪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体认和禅林笔记、僧史创作实践有关。惠洪本人的真实观与好名的性格亦是《冷斋夜话》“诞妄伪托”产生的原因。对《冷斋夜话》“诞妄伪托”的批评,也蕴含批评者的主观成见与误解。《冷斋夜话》的“诞妄伪托”,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向。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其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对于这一联的赏析自然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根据传统的解读,诗中的"大漠"指西北地区的沙漠,"长河"指黄河,"孤烟"指烽火台上的浓烟.但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王维出塞时战争已经结束,何来烽烟?且本诗写于萧关,根本看不见黄河,自然也不会有烽火,因此对传统将"大漠"释为腾格里沙漠,"长河"释为黄河的说法提出质疑,而认为"大漠"指"静寂荒凉的黄土高原西部","孤烟"是"诗人一行点燃的篝火或炊烟",而"长河"指萧关附近的河流.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对曹植评价最崇高,其中"情兼雅怨"一句,诸家有歧解。作者认为:"情兼雅怨"之"雅",是指《小雅》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怨"是指《楚辞》及其所代表的风格。钟嵘认为五言诗有《国风》《小雅》和《楚辞》三源,曹植诗源出于《国风》,同时兼备《小雅》和《楚辞》的特点,故而最高。这一看法实质上初步确立了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并得到后世批评家的认可和完善。只是到宋代以后,曹植的诗名和地位骤降,"集大成"的桂冠被杜甫专有。但曹植对于诗歌,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体式都能集众家之长而又有多方面开拓,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第一位集先秦汉魏诗之大成的诗人,他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两位具有"集大成"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原道》释读标点有多种版本,说明有探讨的余地和必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分析,"精义坚深"的"精"当校勘为"情","坚"为衍讹,"重以公旦多材"的"重"当上属,"精义坚深,重"当为"情义深重";"爰自风姓"当校勘为"爰自《风》兴",意为《诗经·风》兴起。两处校勘,对释读有一定影响。根据校勘,对相关标点作了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作了再标点。再标点后能够更准确领会原文意思,进一步领略"原著的修辞之美",领会刘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诗经·大雅·凫鹥》末章"凫鹥在亹"中的"亹"字,《传》《笺》训释不同,后世屡有分歧。文章在清代考据学者的基础上,解读"凫鹥在亹"之"亹"的释义,认为孔颖达注疏有误,《毛传》《郑笺》《朱传》三书所指相同,"亹"指山在水中若门,水流其罅。  相似文献   

14.
统编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公输》一课,有这么一句:“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课本注为:“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楠,同‘楠’。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文,同‘纹’。”课本关于“楩楠豫章”的解说值得商椎。《潜夫论。浮侈》:“必欲江南(?)梓,豫章楩楠……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汪继培笺:“《新书·资质篇》:‘楩楠豫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语言的社会性,按照思维和存在的辨证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易经》中的关键语词"贞"进行最大限度的"原义"回溯,为进一步深化《易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文认为,"贞"当训为"占问"。  相似文献   

16.
《孟子》书中"折枝"一词历来有按摩肢体、弯曲身体、折取树枝三种注解。然考察"折"字意义系统,当无"按摩"义;考察古书用字,枝、肢相通当晚于孟子时代。结合《孟子》该段具体语境,"折枝"当"折取树枝"解最为合适。由此,我们认为古词释义既不能化简为繁也不能化繁为简,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方可形成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张诒三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75-76,86
传统认为《论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句中,"好"当读为"爱好"的"好",全文从孔子的言语习惯和孔子一贯的思想等方面入手,认为这句话中的"好"应当读为"好坏"的"好"。  相似文献   

18.
《隐秀》篇在《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与"秀"是《文心雕龙》提出的重要范畴,"隐秀"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必然联系,但对于《隐秀》篇的解读,学界多有分歧。在刘勰的《隐秀》篇中,"隐"主要指篇,"秀"主要指"句",隐秀不可分离,"隐秀"不仅仅是修辞方式,也涉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对《文心雕龙·隐秀》篇从"隐秀"的界说、"隐秀"的特点、"隐秀"的运用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隐"与"秀"独特的涵义以及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艳梅 《考试周刊》2014,(14):12-12
<正>一、"当室者"释为"嫡子"不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课《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一句,课本注释"〔当室者〕指嫡子"。笔者认为,此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斟酌:其一,只指出谁是"当室者",并未释出什么是"当室者"。当室者,指主持家事的人,当家人。既然已加注,那么为了使阅读者更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一内涵的揭示似乎不宜省去。  相似文献   

20.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