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普及的启示,对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6日至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召开了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本次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儒学普及工作的经验,探讨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对今后儒学普及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理论大众化战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我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关键问题等,探索其有效的宣传、普及、教育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任秋霏 《文教资料》2012,(25):104-105
本文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并讨论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儒学教育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流地位。虽然儒学教育的解体是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但是,从 19世纪末起,儒学在上海的书院教育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西学内容悄然侵入。本文以晚清年间上海道所办的求志书院与龙门书院为例,通过考察其教育内容,再现西学向儒学争地盘的历史事实。这对于理解上海的近代化过程,无疑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参考大量儒学经典和历代家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历程进行了阐述,从中总结出我国传统古代家训的主要内容涉及:立志修身、读书明礼、待人接物和持家有道四个方面。并提出对我们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殿卿 《今日教育》2007,(10S):20-21
儒学普及的现状 十几年来,普及儒学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在海内外作了很多富有实效的宣传和普及儒学工作。一些省市纷纷成立的“儒学会”“孔子研究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面向基层和群众积极开展儒学普及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社会的儒学发展来看,其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中国儒学的继承与自身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程度是随着汉字的传入以及汉文化的东进而不断发展的。同时,以大化改新为标志实现了儒学在全日本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儒学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儒学而言,其对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统文化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宋明时期得以传播和普及,其主要原因就是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化民成俗”,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相结合,还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使之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成为普通百姓和整个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作者负责起草的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纪要。  相似文献   

11.
美、法、日等国家的研究型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践表明研究型课程设置在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评价等方面别具特色。研究型课程的设置方式与传统课程不同,它将课程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和能力的差异。由学生设定其研究目标。进入课堂的资源更加丰富且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强化了其成就感。美、法、日的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有不同特点,美国是将研究型课程与常规课程混在一起开设,而法国和日本则侧重于单独开设。这与它们各自教育的发展背景有关系。它启示我国在发展研究型课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国的教育发展史。不能盲目地效仿国外。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3.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代浔商长期受传统儒学思想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身上传统儒商的文化意蕴占了主导地位。文章从文化的层面探讨浔商在艰辛创业、不懈追求、锐意进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探析浔商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失利衰落的悲蒯,从而引起我们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孔教观的嬗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改革了传统儒学,融摄佛、耶二教,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孔教体系,同时他亦提出了孔教建构的举措;第二期为戊戌变法后至辛亥革命前夕,康有为发展了三世理论,弘扬孔教的宗教性,使得孔教在宗教判释与融合中获得新的发展,其复兴举措开启了海外孔教复兴活动;第三期康有为进一步发展了三世说,指出了孔教的圆融至上性,并提出了系统的复兴孔教的方案,使孔教在复兴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英语动词体的研究较早,成果较多。英语动词的体是个最基本的语法范畴。在承袭传统的同时,突破传统的藩篱从不同角度分析英语动词的体会有意外的惊喜。因此,从语义视角———从与情境类型相关的角度分析英语动词的体,进而探讨其语用功能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不仅使看似简单、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有趣,而且使对英语动词体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与构筑和谐社会的观点相一致,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现代化转生,使之融人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继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淳的经权思想可归纳为三:在经权观上,他阐述了经权相对不相悖的辩证经权观,由此建构起权衡权变理论框架;在权中观上,论述了权衡权变以"得中"为原则,即权衡权变的适度性问题;在用权条件上,提出了"理明义精"是权衡权变主体的必备条件。陈淳的经权思想具有传承性、周延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他尽管没有其师朱熹那样博大精深,但在理学经权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对费正清中国研究包括其儒学研究的学术影响来看,费氏1932-1935年的中国经历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他掌握了汉语、收集了很多中国研究的一手资料并坚定了他对中国研究的学术方向;尤为重要的是他结识了当时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着海外的经历和本族文化背景以及儒学文化的深厚底蕴,费氏本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无限的向往。因此二者在交流上不仅没有语言障碍,就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现状也都有着共同话题。鉴于二者的特殊关系,以二者对儒学的基本看法为视角从三个方面,即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儒学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二者对儒学认识的局限性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费氏的儒学观。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