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晓苏一向擅长书写乡村题材,而且是与当下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乡村生态学与伦理学。他的"油菜坡"已经成了当代文学中一个显著的文学地理坐标。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乡村生活的原貌:开荒、耕地、种田,但同时又多了与"外界"进行连接的通道,就是那些逢年过节从城市回来的打工者、外出者、衣锦还乡者。由于人生经历已迥然不同,"离乡者"与"未离乡者"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从第三自然段至文末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上帝的神坛将爱默生的所有要求都全部整合进去了"--形象地讽刺了贪心者。但是,文章前两个自然段是败笔,不应该将爱默生交代为"老实而又忠厚的贫农"。这使得后文的种种要求失去逻辑"依据"。题目宜改为"上帝的神坛",且将最后的句子"它如此完美"删除。  相似文献   

3.
乡村校长在特殊的乡村社会环境制约下,长期处于严重的角色冲突之中.本研究以中、东、西部25名乡村校长及4名教育行政管理者为对象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校长扮演着垂直管理场域中的"边缘者"、政府统筹规划下的"妥协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并揭示了其角色冲突的表征为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矛盾、通过非正式方式行使正式权力的无奈和多重角色的力不从心.研究以角色互动模型为理论视角,从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发现组织内部的权力博弈与体制性矛盾、以执行沟通为主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个体角色学习与角色调适能力不足是乡村校长产生角色冲突的内在原因,并从划清权力边界、完善评价方式、加强社会支持和角色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乡村养生旅游的定义出发,通过核心吸引力、旅游产品、资源基础、目标市场、主要利益获取者等方面分析了乡村养生旅游的内涵,进而提出了乡村养生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及构建模式,以求从理论角度加深对乡村养生旅游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描绘了一个基于"他者"的进入而处于变动、重组中的偏僻乡村,呈现了一种新的乡村图貌;并对"他者"进入之后的乡村世界有了多维度的思考。作品虽然不乏争议,但作家以丹江口水库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前后数年的变化,颇具典型性地写出了世纪之交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乡村的常与变,并为新世纪的乡村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光辉节日到来的时候,回顾自己成长的道路,我的心是难以平静的.是党把我从旧社会的孤儿院中解救出来,是党把我培养成光荣的人民教师,选为五届人大代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严惠珍。我于一九三七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过重的劳动夺走了我父亲的生命;四个弟妹相继病死、饿死,全家剩下母亲、哥哥和我三人。十二岁的哥哥被迫去当童工,我被送进了孤儿院,过着非人的生活。重庆解放  相似文献   

7.
贫农下中农所提出的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涉及到我们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和如何改进方法的问题.我们必须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地向他们学习,改造自己,坚决站在贫农下中农一边,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把他们的意见看成是对自己的要求,怀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进行教学改革.能不能倾听贫农下中农的意见,这是阶级立场与阶级感情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历史教学》组织这一方面的讨论,是十分适时和必要的.对照贫农下中农和农村知识青年的意见来检查,感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很大.首先是学习毛主席著作问题.耿长锁同志谈培养接班人时说:"要做革命接班人,必须努力学好毛主席著作.学是为了用,要边学边用,活学活  相似文献   

8.
下面是银湖小学附设初中班吴名章老师教《有理数》一节的课堂纪实.教师说:我们以社会为课堂,几天前作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学到不少东西,发现不少问题.这一节课,就是针对大家在调查中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谈谈《有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现请老贫农义孝伯给我们谈今昔对比情况.老贫农说:解放前我租种地主吴楚碧的三亩瘦田.一九四三年碰上大旱,我一家老少日夜用水车踏水抗旱,劳累一年,只收得稻谷400斤.但是,黑心的地主硬逼我交“铁板租”于谷800斤.伪乡公所说我有收成了,要交保护谷、壮丁谷,迫得我走投无路.一九四九年幸得来了救星毛主席、共产党,穷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尽管发端于乡村社会内部,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但其从社会自发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则是国家行政推动的结果,是"民主下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村民自治是一种民主化的乡村整合方式,是晚清以降现代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整合乡村社会的延续。现代国家通过"民主下乡",推行民主取向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  相似文献   

10.
读完《历史教学》五月号发表的"贫农下中农、农村知识青年谈培养革命接班人"这一组文章之后感觉到: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要想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出坚强的革命后代,就要学习贫农下中农的那种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耿长锁、王国藩、戎冠秀等农业战线上的老英雄,王培珍、邢燕子等勇敢投入农业战线的新战士的语言代表了我国亿万贫农下中农的心声.他们除了日日夜夜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披荆斩棘奋发劳动外,还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关心着如何把我国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他们自己身体力行,正在给新的一代做出光辉榜样,同时,也对我们担任教师工作的同志寄以厚望.戎妈妈说:"学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和权力结构的变迁无疑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要素。进入后税费时代后,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使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治理正经历从"控制逻辑"到"服务逻辑"的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治理真空"、政策认同弱化以及利益表达和利益传输不畅等问题。从权力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进退,还是"积极"和"消极"的控制,客观上都难以有效克服内在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应通过有效提升国家权力的整合效度,推进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确保乡村社会善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以"离农"为价值取向的乡村教育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衰落,导致了乡村教师信念的失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振了信心,也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了契机.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背景来看,应该是国家民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乡村社会百姓的人文需求,是乡村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诉求.从乡村教师信念失落的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的延续和异化导致回不去的乡村、从"同质化"到"城市化"的教育嬗变导致乡村教育的式微和乡村教师的失落.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内涵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基于乡村、通过乡村、为了乡村的教育信念,立足乡土的教学信念.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路径有:自我激励和反思,在价值认同中铸牢信念之基;通过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保持信念系统的生命力;注重乡土文化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凸显信念的现代性;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角色定位,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构的现实性叙事,是把握无产阶级政党在近代中国出场的一把"锁钥".从时代坐标看,五四运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实践难题以及青年集体化应对的努力与尝试,形成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现实境遇.从建构过程看,借鉴俄国革命模式而开辟的"政党——青年——群众"新型组织化进路,呈现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先行探索的现实行...  相似文献   

14.
调研发现,河北省乡村中小学校长认为,本校教师工作胜任度不高、专业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非教学类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更低、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等情况。据此提出乡村校长要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即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榜样示范者、专业引导者、发展支持者、激励保障者、文化营造者;同时针对乡村校长"引领教师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提出提升认识水平、提高理论水准、提高反思能力三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正>"火种计划"关注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奖励乡村优秀教师,资助有梦想的乡村教师的学习与实践,从而促进乡村儿童的成长,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火种计划"包括同心·行知乡村教师奖、一师一梦、送教下乡三个子项目。火种计划从2018年底启动,经历如下:1.火种计划——"同心·行知乡村教师奖"启动仪式"火种计划"是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面向全国开展的乡村教育支持公益项目,包括同心·行知乡村教师奖、送教下乡、一师一梦三个项目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中,作为其他类别研究基础的文献学与文本学研究并未得到应有重视,脱离了文本难以真正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文本研究的方法,比较容易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的"公妻制"实际上是借引了"资产阶级"的话语,而非共产党人的话语;《共产党宣言》中也并未涉及共产党在一国之中是实行"一党专政"还是"多党竞争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论宣扬和政府当局的全面推动下,乡村建设运动蔚然兴起.乡村师范学校被赋予培养乡村师资、普及乡村教育、实现乡村自治和改造乡村社会的责任,陶行知兴办的晓庄师范成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乡村师范、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存在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乡村师范为共产党早期活动提供了革命温床和生力军,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论宣扬和政府当局的全面推动下,乡村建设运动蔚然兴起.乡村师范学校被赋予培养乡村师资、普及乡村教育、实现乡村自治和改造乡村社会的责任,陶行知兴办的晓庄师范成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乡村师范、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存在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乡村师范为共产党早期活动提供了革命温床和生力军,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现代性变迁,这些变迁使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进一步加大,乡村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后,政府、学界、社会资本和基层民众等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立场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乡村也由此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文试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重构问题,通过重建乡村文化生态,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