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煜 《电化教育研究》2012,(8):109-113,120
抗战前,以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为代表,江苏民众教育馆推行的教育电影曾风靡一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当局对基层统治的需要,教育电影成为对民众进行公民训练的有效工具,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显而易见。不过由于许多教育影片枯燥乏味,从而也影响了观众对教育电影的兴趣。同时,在中央政府厉行民众训练、推广播音教育之后,江苏民众教育馆推行教育电影的鼎盛时期也过去了。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是在抗战的大背景和分散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揭开了边区民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新篇章。通过概述抗战时期边区民众教育的发展情况,揭示了边区发动民众,催化民众思想观念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新式林业观念,“防灾致富”是此时造林事业重要的目标.近代河南省因森林资源破坏,环境灾害频仍,因此格外重视推广造林事业.本文以1930年代河南省堤防造林案例为核心,分析豫省森林缺乏的状况,以及堤防造林具体实施的方法,并探讨其效益.藉由此一案例可窥见政府与民众在面临现实环境威胁下,积极谋求经营改善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维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胶澳商埠总督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包括设置农林事务所,编练森林警察,实施造林计划和造林奖惩规则,开展林业教育,并宣传植树节.相关探索体现了规划性与群众性,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湘西地方军政人物民族意识明显增强。他们通过组训民众、组建专门的宣传机构、充分利用民众教育馆、组织欢送壮丁和召开抗战追悼会等活动开展抗战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安徽民众教育馆,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机构,在社会变迁的历史环境中,本文对安徽省的民众教育馆的机构规程及其开展的工作做一次探究,并对其在抗战前的安徽社会改造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7.
江苏抗战民歌是江苏地区流传的以传统民歌曲调填入抗战唱词的民歌.在填词过程中,既有原样保持民歌曲调的抗战民歌,亦有对原民歌曲调进行变化的抗战民歌.其题材与体裁众多,在多种题材中反映抗战生活的多个侧面,在丰富的体裁中展现抗战音乐的不同形态.江苏抗战民歌在民众熟悉的曲调中融入抗战文化,实现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传统民歌的重塑;同时,将抗战的政治符号嵌入民歌,通过民歌的传唱来重构民众的政治文化,增强民众的革命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利用精神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并逐步推广歌咏宣传活动.其宣传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巡回歌咏宣传、保甲民众歌咏宣传、音乐节歌咏宣传、政治集会歌咏宣传等,同时还借助现代技术作为传播工具.战时国民政府歌咏宣传对推动抗战的胜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顺应历史潮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战时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唤醒民众、服务抗战的有力武器,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国防教育,是党在抗日根据地所进行的伟大抗日军事斗争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战时非常规的教育转型实践。其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所产生的国防教育新思想与实践活动,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植物造林,纷纷设立植树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求增加森林的面积。然而,植树造林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呢?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