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个部分,共五册.现将教科书中对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历史以及日本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作一简要概括.一、两次中日友好交往的高潮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大陆居民为逃避暴政,经朝鲜半岛或直接从海上漂流移居日本.他们带去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传说中的徐福(即徐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在日本,徐福被尊称为“司农耕神”、“司药神”.这个传说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即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中国人渡海到日本定居,并传播文化和生产技术.对此,<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以前,两国就有了文化的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还,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习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久远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因此,在社会文化特征上,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是,日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日本人进行交流,甚至会产生误解.本文就加强日本文化导入,如何课外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有不少中国文人和僧侣,由于明末战乱、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等原因,纷纷东渡扶桑,形成了一次移民浪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过程中,中国人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音乐、武术以及造船业等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大唐文化、律令、典章制度,以及佛教典籍,使得日本文明化的历史进程缩短了千年.中日两国的民间吉神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古代日本大量地从中国吸收了民俗文化,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形成的.中日双方交流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亲善的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从汉朝时就开始了。到公元七、八世纪时文化交流出现了飞跃的发展。自公元六○七年(隋朝时期)日本推古天皇第一次派遣使臣小野妹子到中国之时起,到公元八九四年(唐朝时期),前后共二十一次往中国派送文化使节,这些使节来中国时都带有部分留学生,让他们长期留在中国,以学习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因而可以说,日本的文化是在学习中国  相似文献   

9.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当中,有不少僧侣,或由于明末战乱,或由于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或由于中日之间民间贸易创造的条件,纷纷东渡扶桑,在形成一次移民浪潮的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次文化传播的高潮中,东渡扶桑的中国僧侣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绘画、雕刻、音乐等方面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在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两国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发展主线,通过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东亚文化的基础,对亚洲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亚洲和平,增强了中韩两国间贸易,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飞速发展,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是顺差,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分析认为韩国的文化优势,是导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中韩文化的共同点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思想,加大核心价值观建设力度,鼓励文化交流和贸易,借助孔子学院等文化宣传工具,减少中国与韩国贸易逆差,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研究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对国际货物贸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际货物贸易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树立国际文化交流中有商机,国际商机中有文化的观点,才能使中韩两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两国人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歌舞伎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流传至今,经过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变得日益华美.与日本的歌舞伎相比,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至今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洗练之后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演剧文化.歌舞伎和京剧被称为“东方传统艺术的姐妹花”,两者都是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通过歌舞伎与京剧的比较,加深我们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剧文化的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与中国有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两国人民长期以来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和互相学习,对两国和世界文化科学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留学生学习日语的优势 公元8世纪以前的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当时的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种源看,中国文化向来被视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尽管中日两国联系紧密,然而不少日语学习者在深入学习之后,对日本文化、中日文化差异等方面,总有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日语的进一步学习。学习日语应该做到针对异文化交流,进行专门训练;对照语言表达,发现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与思维工具,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合作交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云南与越南老街省红河流域中,语言文化丰富多样,即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有许多不同语系,反映东南亚地区的典型语言文化。了解语言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国居民的历史和现在的联系。人们也看到红河流域流经两国,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为了推动和加强越南老街与中国云南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了解该地区的语言文化是必须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自古代起,文化交流活动种类繁多,并且关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和研究也浩如烟海。古代中国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当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数千年的文化传播使得日韩越三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了儒家雅乐文化的洗礼。唐朝时期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日本在这一时期亦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进了筝,尺八,筚篥等15种乐器,丰富了艺术文化,确立起雅乐在日本的正统地位。时至今日,日本筝(こと)的外观和演奏方式仍保留着唐朝时期的某些特征,在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教的交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改变其异域色彩、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过程,最终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佛教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产生了影响,把日本也纳入了东亚佛教文化圈之中。  相似文献   

19.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往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其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紫式部的中国情结》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关系。紫式部是一位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日本女作家。她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凝聚成这部流芳百世的杰作,它的出现汲取了中日两国的文化精华,并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0.
古代福建对日交往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仅就古代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三国时,据《魏志》所记,日本使者来魏凡四次,魏使者到日本凡两次。《文献通考》卷324记载说: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