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五个问题一、墨子是西鲁即今河南鲁山县人,而不是东鲁即所谓滕州人.所谓墨子里籍滕州说,没有历史文献支持,也没有出土文物支持,只在音韵训诂上打转转,不足为凭.二、毛泽东同志1939年2月关于墨子的通信,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研究墨子的指南.三、墨行夏道,墨学不可能产生于周礼浓重的东鲁."儒墨同源"说只不过是早出世800年的<老子化胡经>而已.四、墨家学说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很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学说,民族振兴的学说,也是强国的学说.五、"择务从事"是墨家学说的总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与墨学在先秦并称为显学,而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学逐渐沉寂下来,以至几乎成为绝学。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它出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要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节用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墨子节用经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与墨学在先秦并称为显学,而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学逐渐沉寂下来,以至几乎成为绝学.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它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要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节用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墨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精华对现代化建设仍有着启迪作用。但从秦汉以来墨学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流派存传于世。本文从时代背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与各学说特别是儒学的内在联系等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墨子学说与近代会党:以辛亥革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近代,墨学的价值被再度发掘,社会精英开始重墨,而在下层社会中,墨学思想及其行为方式一直是用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利器。近代会党之所以与革命党人联合,参与资产阶级革命,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墨子学说的影响不无关系。墨子学说与近代会党在时代、阶级、组织等外在形式上有着天然契合,墨子学说在近代会党革命意识的成长中有着内在促进作用,加上革命党人又是以墨子学说感染、号召会党投身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6.
《墨子》中的《天志》和《明鬼》篇,是墨学中颇有争议的篇章,学者多把这两篇章看做是墨学落后保守的代表,甚至是墨学由显学到绝学的学理原因。但如果从积极角度看,《天志》和《明鬼》篇也有很多积极因素:“天志”、“明鬼”思想是墨子“兼爱”、“非攻”学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墨子论证“兼爱”、“非攻”学说的重要的外在力量,是推行其学说的工具;鬼神观是道德力量中一个重要的外在约束力量;“天志”、“明鬼”思想反映了墨子的一种功利主义态度,认为敬鬼神既是对先人的尊重,可以联络乡亲的情感;也反映了下层被压迫的人民的正义的要求,是“民志”的曲折表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墨学研究中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墨子的里籍问题,一个是《墨子》一书的艰涩难懂问题。令人高兴的是,萧鲁阳教授《墨子元典校理与方言研究》一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这两个难题都解决得相当出色,从而把墨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用英语书写的墨学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由墨学的宗教观到开始涉及墨学思想、历史的各个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墨子"功利主义"的思想研究。墨子"功利主义"在英语世界流传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哲学理论对于近代墨学复兴起了重要作用,而墨子及其学说本身的博大、精深、真善,是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挖掘和解读其时代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杨潇 《教学与管理》2012,(15):17-18
一、墨学的主要教育思想1.教育的对象墨学不仅愿意教育王侯将相,而且还把匹夫庶民当作教育对象,他提倡教育面前应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而孔子则一直主张有教无类的原则,然而他收弟子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相较而言,和儒家的"有教无类"相比墨家学说更胜一筹,墨学中"农与工肆之人同举"体现了其对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素质并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8月20日至23日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12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专著13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者们就以下论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墨学与其他诸子学派的关系及在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将墨子思想与先其而生的晏婴思想加以比较,认为墨子的诸多进步思想,如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厚葬久丧等都从晏婴思想中汲取了“营养”.有学者将墨子与稍后的孟子作比较,从二者宇宙观、政治观、审美观的异同入手探讨.认为孟子在对墨家学派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墨家思想亦有所继承和借鉴.另有学者从孟子所处社会背景及其治世主张出发,指出孟子在建构自己的学说时对墨学有所吸取和继承,主要表现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观点两个方面,这种吸取和继承是非自觉的.有学者认为《尚书》虽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但其流传与编辑都与墨子有着很大关系.有学者指出,儒家经典《礼运》篇中的“大同”、“小康”思想,是由墨子学说演化而来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齐鲁大地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墨学,而墨学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又以其独特的思想及成就转而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宝库,并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历来把董仲舒视为正宗经学家,却忽视了他对儒家学派以外思想的吸收.本文试图从董仲舒思想出发点、灾异学说及爱利观与逻辑方法论的探讨入手,以剖析董仲舒对墨学的吸收.作者认为这种思想上的承袭是通过肢解来实现的,它反映了儒学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所作的努力,并且与秦汉学术思潮合流的趋势一致.董仲舒吸收墨学既增强了儒学为适应性,也使之更具排它性.这一历史悖论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2.
在时局巨变、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墨学在近代开始了复兴的历程。与近代中国主体政治思潮发展的道路相对应,墨学复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坟阶段改革派和洋务派知识分子提出“西学源出墨子”说;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寻求墨学与西学的会通,并倡导以墨学救世;第三阶段是五四思想家们尝试选择墨学作为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墨学复兴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演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生命后期的精神危机和思想激变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儒道墨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激变的时期,儒道墨学说成为其终极精神追求的“活命之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三个部分,分别探讨了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中关于民主监督的目的、重点、力量、制度、方法、渊源,以及民主与监督的关系,概述了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主监督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及其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墨学尽管从秦汉后日益衰落,但却衰而未绝,如地火,如暗流,生生不息,在儒道佛的夹缝中顽强生长。应该说,古代中国之所以在军事、逻辑、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墨学功不可没。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培育、健全的过程中,墨家思想发挥了无法替代作用。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依旧熠熠生辉、绚烂夺目。不仅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汲取墨学的营养,而且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呼唤着新墨学的降生。陈克守、桑哲近期出版的专著《墨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反复申明的“发愤著书”说,是他“成一家之言”的独创思想和理论,也是他撰写《史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这个学说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个学说的渊源关系、形成的因素、条件,及其理论价值,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仅谈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包括吴越文化在内的许多地方古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在这些地方古国的姓氏、族属与考古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不少争论,一些同志偏重于考古资料,强调考古文化的序列,主张这些地方的古文化自成系统、土生土长,该地区的古国族源出自地方土著。另一些同志则执著于古文献,喜欢就文献记载的地方古国的姓氏,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来讨论这些古国的族属问题。其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8,(3):83-90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显示出中国思想文化大放光彩。诸子百家中的大部分学派都集中出现于以齐鲁文化为中心的地区。先秦诸子中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都与齐鲁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齐鲁文化土壤上产生出来的诸子各家,思想学说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渊源于周文化;齐鲁文化合起来说一,分开来说,又有二者的不同,这在诸子学说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9.
张姓是我国第三大姓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对于张姓起源的追溯,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从而也产生了各种学说.文章根据史料,对张姓起源诸说进行辨析,综合考证认为清河是张姓起源地;同时归纳分析了张氏的郡望、堂号以及家风世训.文章以姓氏学、谱牒学、方志学等多角度对清河张氏溯源进行综合考辨,这对当下姓氏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具有...  相似文献   

20.
德日刑法学中的财产罪保护法益问题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罪侵害何种法益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上早有争议的问题。在德国有法律的财产说、经济的财产说和法律的经济的财产说之争,在日本则有本权说、占有说及各种修正说之论。争论的实质在于:是扩大、缩小、还是适当限制财产罪的处罚范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学说而论,财产罪的本质是侵犯财产所有权,似乎本权说更为可取;刑法的廉谦抑性原则也要求对财产罪的处罚范围加以限制,采取本权说更符合刑法的精神。但对传统的本权说应该作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