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暗访目的的隐蔽性,记者主观上的欺骗性,使得暗访过程,面临一些职业道德的拷问。暗访活动还因为可能会与相关法律相冲突,从而带来法律问题。因此,暗访的手段与记者职业道德如何平衡,如何认识暗访的法律界线,作为暗访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新闻从业者应当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3.
“暗访”、“卧底”、“揭秘”——打开今日报章、网络、电视,这些热词如有魔力深深吸引公众视线。打着虚拟的身份,借着虚拟的由头,似演员周旋于各色人群之间,如侦探穿越迷雾寻觅真相……当暗访给记者带来淋漓快意,给受众带来鲜活猛料,一个关于暗访的道德伦理困境悄然浮出水面:离不开欺骗手段的暗访,如何处理世俗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冲突?怎样把握动机与手段的统一,避免暗访逾越法律、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边界,沦入“导演新闻”乃至编造新闻的危险暗区?这些需要传媒从业者理性考量,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建构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5.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6.
李毅 《青年记者》2000,(1):44-4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不公开真实目的的采访方式,是一种隐蔽性的新闻收集。暗访是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具有显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如暗访能够随意进行吗?暗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会不会侵权?以下就美国的一起“迪特曼诉《生活》杂志案”说明一下暗访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退伍军人迪特曼,是一名水暖工,同时在自己家中用泥疗方法给人看病,属  相似文献   

7.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的,即新闻记者隐瞒身份和意图进行暗访。这种方式在开展舆论监督,进行批评报道中经常采用,并起到积极效果,为各种媒体广泛采用。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隐性采访本身所含有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会产生负面效应,即在保证新闻真实、可读的同时,如果超越限度介入,也可能对新闻事件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有违社会伦理道德,甚至违反国家法律。那么,在具体运作中要避免主体意识介入超越限度,就应注意有节、有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记者暗访不能干扰影响新闻源新闻事件的运动和发展是遵照自己特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12.
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给新闻暗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比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小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控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授权,切忌滥用。本文不打算对暗访产生的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仅就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不应成为降低专业门槛的工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隐性采访,无论在理论界产生了多大的争议,其在新闻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带有记者暗访的字眼或声音和画面的内容每天都能见到。撇开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不谈,新闻实践中,当遇到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题材时,记者们往往都会认为隐性采  相似文献   

14.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上半部分简述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指出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下半部分重点分析了时下较为流行的隐性采访。通过对暗访的发展、暗访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以及暗访带来的很多争议进行论述,指出了暗访的优势与缺陷。  相似文献   

17.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8.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新闻的舆论监督介入社会空间的不断深入,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新闻采访活动与法律两者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新闻采访活动,作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方式,捕捉鲜活真实素材的有效手段的隐性采访活动必须在法律约束的规范之内,不可凌驾于法律上。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赢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