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词,源出中国。古代新闻二字的搭配最早出现在南朝《弘明集》中。新闻在北宋中期已经凝固为一个复合名词。现代汉语中新闻的词义,是古代新闻一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新闻并非回归词。  相似文献   

4.
消息探源     
“消息”是一个很常用的词,一般指音讯的意思,如,“消息全无”,即没有任何音讯。作为新闻专业的一个术语,消息则专指最常用、最简练、最直接、最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然而消息最早的含义却不尽如此。在我国,“消息”一词的出现比“新闻”早得多。虽然“新”和“闻”两字早就散见于殷墟甲骨文中,但联成一词使用却在秦汉以后,据考最早见于《新唐书》中,唐初孙处玄曾感叹当时很少有记录新鲜事的书,而云:“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这里的“新闻”主要指奇闻异事、街谈巷议、新鲜见识等,恐怕类似《汉书·艺文志》中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炒作”一词的最初出现,原本是读者对有人把新闻像商品、广告一样炒作不满而提出的,然而正如当前存在的好多词义转换现象一样,如今“新闻炒作”也成了新闻界一些人推崇的东西。他们认为:好的新闻题材就是要炒,“新闻炒作”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关注,问题的关键不是使用了哪一个词,而是看新闻事实本身该不该炒,炒到什么程度。 在讨论问题的关键词时,应该遵守同一律。“炒作”一词,最新版的《辞海》没有辑入,只对“炒”字标了三种解释,其中只有“把东西放在锅里翻拨使热”的解释或许与“新闻炒作”中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的语源,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兹将有关唐人使用“新闻”一词的资料及其出处逐一摘录于下:1、尉迟枢《南楚新闻》三卷(见《新唐书·  相似文献   

7.
“一句话新闻”是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消息类体裁的一种,其突出特点是“短”,适合于报道动态性新闻。一、外在写作形式:“一句话新闻”的外在写作形式主要掌握三点即可。一是无标题,二是字数不超过100字,三是段落中不出现句号。二、内容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知识之窗     
类别:西方新闻写作编号: “拍肩膀新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一些西方新闻学著作中出现了“拍肩膀新闻”这个词。“拍肩膀新闻”,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指记者要成为读者的亲密朋友,写出来的东西要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感到记者在同他们谈心,同他们说知心话。下面就是一条“拍肩膀新闻”: “麦克米伦开始想办法储存热量了。他请教了一位建筑师和住房承包商,了解到如果他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这个词,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所给出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所有对“新闻”的表述都离不开“事实”二字,认为新闻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三个特征。在《新闻学大辞典》中新闻真实性解释为:“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11.
还“新闻策划”的本来面目彭鹰近来,“新闻策划”一词频见于报刊杂志上。然而,究竟什么是新闻策划,它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即始终是众说纷纭。由于“新闻策划”一词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而国外亦无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对它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新闻策划不是...  相似文献   

12.
近期观看电视,竟连续在中央台、东方台播出的节目中发现了三次别字现象。其一,1995年9月下旬,中央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播出一条国际新闻,标题中有这么一句:“波黑和平前途暗淡”。其中的“暗”字当改为“黯”字。因为“暗淡”一词多用来修饰具体形象的环境、光线,而“黯淡”则多用于修饰抽象的事物,如人生前途、社会前景等。  相似文献   

13.
由古为文重视炼字,炼字炼得好,能一字传神,全句生辉。古代留下的许多名言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随风潜入夜”之“潜”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等等皆因用字传神而境界全出。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要使新闻标题字字珠玑,精美简练,必须下工夫锤炼标题的字词,力求做到“题不惊人死不休”。在新闻实践中,注重标题的锤词炼字,具有很显著的语用价值,能达到形象生动、贴切精当、简洁有力、意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邸报发表的内容要  相似文献   

15.
打开报纸,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唉,又是会议新闻,真没看头。如何使会议新闻有看头,很值得我们研究一番。巧制标题,避开会议一般地说,既然是会议新闻,那么在新闻标题中往往离不开“会议”二字。事实上,新华日报上的会议新闻大多数也是如此,“会议”二字,有的出现在肩题上,有的出现在主题上,有的则放在副题上。  相似文献   

16.
黄立文 《新闻记者》1990,(10):16-18
一、不宜一目十行曾经在报上读到过这样的头条标题:××文物商店侵犯艺术家权益出售膺品刘海粟批评这种有损国格的行为题中的“膺品”实系“赝品”之误,“膺”(Ying)字是“胸部”、“承受”或“抵挡”之意,而“赝”(Yan)字,才解释为假的,伪造的。新闻中用的却是“膺品”一词,连配发的评论也写成“膺品”。可见失职的是编辑。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再三强调规范使用汉字的同时,一个不知“姓甚名谁”的汉字悄然登上各类媒体,这便是让读者、听众和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俬”字。“俬”字的出现常常与“家”字相连,构成“家俬”一词。“家俬”到底为何意?在查遍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权威辞典之后,既没有“家俬”一词,也不见  相似文献   

18.
透视“假新闻”事件的特点 自从王海出现,“打假”二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是个非常熟悉的词了,为了保护消费的权益,我们需要在消费品方面打假。同样在新闻媒介行业,为了保护媒介受众的权益,我们也需要对虚假新闻事件进行打假。在我国新闻界,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20.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